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年接待两千万游客,敦煌打造沉浸式体验的“第736窟”

第一财经 2025-09-25 14:13:44 听新闻

作者:朱洁树    责编:沈晴

在莫高窟既有的735个洞窟之外,敦煌研究院和其他相关文旅机构正在不断创造更加丰富的体验。

清冷的日光穿越白杨林,在莫高窟留下斑驳的树影,一队队游客在阶梯间穿行。讲解员在一个洞窟前站定,打开门锁,轻启门扉,千年的壁画就这样展现在众人面前。

“莫高窟的‘消失’是不可阻挡的。”樊锦诗的这句话曾经让人们警醒,也充满担心。在敦煌文博会期间,不时还会听到这样的疑问。对此,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反复向记者确认,“莫高窟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状态。”

“针对一些特定的洞窟,我们会对壁画的特定区域进行每周拍照工作,”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水碧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十多年对比下来,可以说没有变化。”

敦煌莫高窟。

曾几何时,文物保护和开放参观是互相矛盾的,人们甚至担心自己呼出的每一口气都会对壁画产生伤害。而今,敦煌研究院似乎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这归功于近年逐渐发展完善的保护修复、技术监测和游客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提升,在莫高窟既有的735个洞窟之外,敦煌研究院和其他相关文旅机构也在不断创造更加丰富的体验,让游客对莫高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持续发掘着敦煌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观莫高窟的不同方式

现在人们参观莫高窟之前,需要先在15公里外的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部影片:一部讲述莫高窟的历史故事;另一部是球幕电影,以8K高清分辨率呈现8个洞窟的内部细节。这两部各约20分钟的影片,让参观者在进入洞窟前对莫高窟有充分的了解,也节省了进窟参观的时间。

这是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时,为了应对逐年增加的游客作出的改变。当时,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测算得知,莫高窟的每日最高承载量是3000人,将数字展示中心加入参观流程之后,游客的进窟参观时间从两小时减为75分钟,莫高窟的承载量可以提升到6000人。

看完数字电影,会有班车将游客送到莫高窟前。游客在此分成小队,由讲解员带领着参观不同的路线。目前,常规开放的洞窟约60个,每条路线可以参观8个洞窟。当6000张常规票供不应求时,为了满足远道而来的游客期待,莫高窟还提供12000张应急票,持票可以参观承载量最高的4个大型洞窟。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张世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旅游旺季,购买应急票的游客很多,排队很长。因此,数字展示中心二期也已经建成并即将启用,届时将会有效缓解游客等待时间。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针对走完常规路线还是意犹未尽的游客,莫高窟提供少量特窟票,需要每天在现场排队购买。当然,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保护依然是第一位的。苏伯民告诉记者,每个洞窟都有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监测探头,一旦数据超标,随时可以暂闭洞窟,让它恢复到稳定状态。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在保护洞窟的同时,尽可能保证游客的体验。

2024年,敦煌累计接待游客2092万人次,莫高窟接待游客312万人次。实际上,在洞窟内的参观时间终究是比较有限的,即使讲解员的解说专业细致,在游人如织的环境中,对于壁画雕塑的欣赏也只能是匆匆一瞥。这些年,敦煌研究院一直在通过不同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体验与选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莫高窟的对面就建起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陈列中心里有几个等大复制的洞窟,其中包括特窟和不对外开放的洞窟,还有敦煌研究院资深美术工作者临摹的壁画精品。近年,敦煌研究院又与腾讯合作,推出了“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以VR体验的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探索特窟西魏第285窟。这个项目可以在莫高窟景区体验,也被带到了敦煌文博会,记者在现场看到,等待体验的观众排起了长队。

在文博会现场体验“寻境敦煌”

敦煌研究院还与华为合作,利用河图技术,让游客可以在手机上体验虚实结合的莫高窟世界。这条“飞天”专题游览线路,以“飞天”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为主线。数字敦煌的高精度壁画和洞窟三维模型在华为AR地图中与真实景观合二为一,可以实现窟内文物窟外看的效果。游客还可以在虚实融合的场景中,与飘逸灵动的飞天、栩栩如生的九色鹿、沉浸式全景洞窟、若隐若现的大佛等合影留念。张世军告诉记者,因为人流的问题,这个体验只会在淡季开放。

步入沉浸式洞窟剧场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旁边,是敦煌最知名的两场演出《又见敦煌》和《乐动敦煌》的场地,它们沿着阳关大道一字排开,以互动演绎的形式,为游客提供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沉浸式体验。

《又见敦煌》的演出始于九年前的首届敦煌文博会,而今已经演出近7000场,接待大约400万位观众。该项目由甘肃四库文化发展公司推出,由知名导演王潮歌创作,她在此前执导过《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又见平遥》等多部实景演出,在此将敦煌的故事演绎出来。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故事本就跌宕起伏,张骞、玄奘、索靖、斯坦因、王圆箓、常书鸿等历史人物在演出中次第登场,朗诵的演绎方式简单易懂,也老少咸宜。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幕,观众会被分流,漫步进入一个个狭小的“洞窟”,观看一位位被绘于壁画上的供养人的故事,通过文物细节,拼凑她们曾经拥有过的喜怒哀乐。

《乐动敦煌》的体验从步入“洞窟”开始

《乐动敦煌》的剧场是在2023年对外运营的。乐动敦煌营销推广中心副总监王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项目始于2019年,最先是在三亚和兰州演出,2022年决定在敦煌驻演。《乐动敦煌》背靠甘肃演艺集团,着重于展现敦煌艺术中的乐舞元素。

作品讲述了西域音乐才子白歆来到敦煌,见识绚烂的上元灯会,偶入敦煌壁画的神秘世界,最后创作出融汇东西方音乐作品的故事。在敦煌艺术中,音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几乎每一幅壁画中,都有乐器、舞姿的描绘。《乐动敦煌》运用五弦琵琶、排箫等民族乐器及敦煌仿制乐器音色,演绎了胡旋舞、腰鼓与琵琶舞、迦陵频伽舞等多种敦煌舞蹈,配合取材自敦煌古乐谱和西域曲调的乐曲,还原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盛景。

《乐动敦煌》

王琦告诉记者,他们还推出了国际巡演舞台版的《乐动敦煌·盛世妙音》,以敦煌古乐谱为基调,融合电子摇滚、雷鬼等现代风格,让古老的艺术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此外,乐动敦煌演出剧场的整个二楼,被打造为“莫高窟736窟——敦煌文化新空间”,复刻了莫高窟内藏经洞、佛龛、莲花台、藻井的特色形制,结合从壁画中活化的乐舞盛景,成为一个可看、可听、可游走、可互动的沉浸式洞窟剧场。

在莫高窟735个洞窟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可以充分让游客体验和沉浸的“第736窟”,同时不断挖掘敦煌文化的内涵——从更广泛角度,这也是全部敦煌文旅人在做的事情。

将敦煌带回家

这些年,敦煌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将敦煌带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让更广泛的人群可以接触了解敦煌文化。莫高窟数字化的发展为此增添了助力。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告诉记者,在莫高窟留存有壁画及彩塑的492个洞窟中,已经有大约300个洞窟完成了数字化采集工作。现在,这些数字化的信息,让敦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不再遥远。

在国内的展览也更加丰富而深入,例如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何以敦煌”、今年正在北京举行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均收获了大量观众。这些展览对于敦煌的历史和艺术作了详细介绍,其中很多复制洞窟是非常珍贵的特窟,甚至在敦煌都是看不到的。

数字化让敦煌不再遥远

在上海开设的敦煌当代美术馆,则致力于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发掘敦煌文化基因,吸引当代艺术家前往敦煌进行驻地创作,与当代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敦煌的文创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敦煌书局被称为全国首家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的“纸上窟”。这座外观复刻敦煌壁画元素、内部陈列2100类25000余册敦煌题材典籍的文化空间,将敦煌学有关的资源汇聚一堂与公众分享。去年开业的敦煌印局延续了敦煌书局的基因,以敦煌元素印章为基础,发展为一个可以沉浸、体验的互动文化空间。书局和印局内各有一家名为“敦煌1900”的咖啡店,连咖啡拉花都是各种壁画主题。此外,店内琳琅满目的文创商品,则成为每个游客可以带回家的敦煌回忆。

国庆临近,10月依然是敦煌的旅游旺季。张世军告诉记者,国庆8天每天的6000张常规票目前已经基本售罄,部分日期的应急票也即将售完,有计划来敦煌的游客,需要赶紧下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