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上证综指已经下跌了超过20%,但是不少外资机构却仍然对中国股市表示长期乐观。高盛在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建议明年增持中国A股,并预计明年底MSCI中国指数的回报率将在11%。
高盛还认为,2019年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很低,而2019年后,经济衰退的风险可能会上升,但高盛认为经济衰退不会很快到来,预计美联储2019年加息4次至3.25%~3.50%。
中国股市:MSCI中国指数潜在回报率11%
高盛看好2019年中国A股的表现,高盛的模型显示,2019年底MSCI中国指数将在目前基础上涨11%;每股收益率增长预期为7%;A股市盈率将从今年的10倍上升至11倍;沪深300指数将同比上涨14%,达到3700点。高盛为中国A股和MSCI中国给出了增持的意见。
高盛之所以做出这样判断的原因一是,2018年,中国股市从高位下跌了29%,为历史第五差记录,同时估值在10倍市盈率左右。处于低谷的估值水平充满了吸引力。
其次,配置中国股市资本的增量可观。高盛预测,2019年北上资本将达到650亿美元,远高于近两年的300亿和400亿美元水平;而家庭资本增量会带来约8000亿元人民币投资股市;此外,房地产市场放缓,资金将流出并将配置股市。
第三,中国正在推进以市场为基础的改革,这将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结构性增长和股本回报。特别是为民营经济建立了适当的激励机制和公平监管的框架,从而激发中国尚未开发的增长潜力。
高盛建议买入低估值的防御性板块,比如公共事业和电信,以及周期性板块。但高盛提醒要避开消费板块。高盛认为,“漂亮50”将重新占据市场领导地位。
不过,高盛在展望中提醒,关注点除贸易环境和改革外,还有美国股市下跌、常态化波动、债务到期、房地产放缓等风险。其中,2019年中国境内企业债到期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全球经济:增速普遍放缓 衰退并未到来
在上述报告中,高盛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3.8%放缓至3.5%。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减速和中国经济进一步面临下行压力。但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增速高于潜在增长率,劳动力市场收紧,核心通胀率逐步上升,政策利率将走强。
高盛认为2018年全球经济表现不错:全球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3.8%,高于潜在水平;欧洲和日本在劳动力市场取得进一步的表现,就业持续强劲,失业率下降;由于发达经济体工资增长强劲以及美国核心通胀反弹,市场对2017年“低通胀”重现的顾虑正在消退。
但在高盛看来,经济增长的高水位可能已经过去。2019年全球GDP增速将为3.5%,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增幅放缓。一些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产能达到限制,美国、德国及许多较小的发达经济体已经出现了经济过热的早期迹象。
资源利用率和通货膨胀的上升已使不少央行退出货币宽松政策。高盛预测,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将会出现广泛的加息转向,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就更为复杂,高盛预计印度、巴西等国将加息,而俄罗斯、南非则将减息。
在高盛看来,2019年经济衰退的风险很低,而2019年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过度充分就业,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可能会上升。
但高盛认为经济衰退不会很快到来,因为未来几年中金融失衡的情况有限,更平坦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会降低各国央行迅速扭转过度充分就业的需求。
美联储2019年加息4次
2018年美国经济的亮点表现为:增速超过3%;失业率创下48年来的新低;通货膨胀接近目标值2%。只是,美国经济的“美好时光”能维持多久?
高盛认为美国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从当前的3.5%显著下降至2019年底的1.75%,主要受货币政策收紧和财政刺激消退的影响。
宏观经济方面,虽然就业市场可能渐进冷却,但高盛表示即便未来可能存在下滑,但并不会达到此前所预期的9万人。强劲的就业机会甚至会使失业率在2020年初降至3%,远低于此前高盛在2%通胀水平下所预测的自然失业率4.25%。
在此背景下,高盛预计2019年美国的薪资增速将达到3.25%~3.5%。同时,薪资增长强劲,产能限制、贸易摩擦带来的额外关税和新增的网络销售税等,将对产品价格带来上行压力,美国存在通胀超标的风险。
高盛预计美联储2019年加息4次至3.25%~3.50%。高盛结合美联储和市场观点分析认为,除非经济受到重挫,美联储加息至3%毫无争议。美联储官员的观点显示,当利率超过3%后才会讨论转是否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高盛提醒,美联储加息或将对其他区域产生巨大的负面溢出效应,从而破坏全球经济复苏,最终削弱美联储维持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能力。高盛基于当前的定价预测,美联储两次额外的加息会使新兴市场金融条件平均收紧40个基点,从而导致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减缓0.3%。
美联储可能担心美国经济过热而加快加息的步伐,这会使上述负面溢出效应随之显著增大。因此,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2019年实现美国经济软着陆对世界而言尤为重要。
(实习生周健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