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怎么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预估明年的经济走势,怎样看待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如何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12月20日,“2018中国经济论坛——复杂形势下的中国经济”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第一财经研究院协办,邀请多位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第一财经整理了他们的一些发言要点,刊发如下,未经本人审阅。
以下为花旗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的发言要点:
在讲中国经济之前,我想讲一讲花旗对明年世界经济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看法。
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大概2.8%,2020年增速可能会有一个大幅的下降,会在1.7%到1.8%,原因也很简单,今年美国的财政赤字率大概是5.2%,明年会在6.2%左右,这就是大家对美国经济今后不是特别看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美国经济已经有近十年持续上升,周期是非常明显的,特朗普的减税使周期可能延长了一下,但是今年花了很多钱,将来还是要还的,这样的财政紧缩,使大家觉得2020年美国经济会出现大的增速下滑,并不是说衰退,从2.8%降到1.8%左右,这对美国的失业、消费各方面影响都会特别大,特别是2020年美国又进入了大选年。
欧元区今年的增速应该在1.9%左右,明年大概小幅下滑到1.7%。欧洲财政方面相对比较保守,欧元区有经常账户的顺差。至于说欧洲是不是能够起到一个引领世界经济的主要“火车头”的作用呢?也很难,它的很多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日本今年增速最多1%,明年可能会在1.6%左右。日本跟欧元区大致相当,经常账户也有很大的顺差。除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支持以外,日本也在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今年大概为4%,明年可能会在4.3%。
明年发达国家央行加息的步伐在放缓,同时两个很重要的全球的央行,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还在相对货币宽松的状况当中。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怎么看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明年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怎么来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
如果我们有一个两到三年的缓冲期的话,其实每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来说,影响是有,但是天也塌不下来。中美能否达成协议,应该用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来看。
明年中国政策刺激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刺激的空间是有,但不像以前那么大。财政政策方面,明年减税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今年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大概在4000亿~5000亿人民币,对GDP的贡献应该在0.3%左右。下一步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会否进一步减免?地方政府也在做一些税负的减免,有9个省份已经公布了一些对企业减负的政策,计算下来也有4200亿人民币左右。
明年大概率财政赤字率可能会从今年的2.6%,重新回到3%,是不是要超过3%呢?这里面争论确实非常大。我觉得短期内财政政策空间还有,但是从中长期看,确实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已经非常高。
货币政策方面,中美之间的利差在大幅缩小。为了维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避免资本的大幅度流出,央行在降息方面做的事情是比较少的。明年存准率还有大概3次下调的机会。短期内确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一定的放松空间,但是这种空间在逐渐缩小。
人民币明年怎么看?央行有三个政策目标:稳定的汇率,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现在中国央行的选项就是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同时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国央行没有跟着美联储加息,存准率今年一年有4次调整,对市场流动性的注入,我们计算至少有3.4万亿元人民币。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放松的状况。
明年如果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其实可以使中国的债务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农村土地方面,农村土地确权的改革,如果从现在的33个县推广到全国的话,我们用一个影子价格所算出来的农村土地改革的财富效应,将会是20.6万亿美元。如果有这样一个非常大的财富效益产生,其实我们不应该过度担心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那种情况下,很多出口不到美国的产品,可以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消费。因为我们农村对家电、汽车的需求量还是巨大的。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韧性还在那里,我们的对策也在那里,其实有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中国经济在今后应该可以重新回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6%左右。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经济实际增速不仅取决于潜在增长率,还受到供给、需求等多重约束。
毛宁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并没有改变。
中国保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经济政策着眼于长短结合,结构调整为主,政策刺激为辅。
以“宽财政、稳货币、重结构、强目标”为主线的政策搭配,有望发挥支持消费内生复苏的积极作用。
下一步,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