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姜建清:银行规模庞大,但风险管控和资本补充压力也如影相伴

第一财经 2018-12-29 17:59:31

作者:宋易康    责编:于舰

中国国有银行40年的改革历史中,近一半的时间在与不良资产做斗争,教训极为深刻、刻骨铭心。要清醒认识金融业的脆弱性,只有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保证了金融稳定,才能推进经济繁荣。

“与庞大规模体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风险管控和资本补充压力。”在12月28日召开的“2018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上,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姜建清回顾银行业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时说。

姜建清认为,中国国有银行40年的改革历史中,近一半的时间在与不良资产作斗争,教训极为深刻、刻骨铭心。要清醒认识金融业的脆弱性,只有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保证了金融稳定,才能推进经济繁荣。

改革开放40年,人们充分享受到了银行业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银行体系也从最初的大一统格局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如今,截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了250万亿人民币,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ROA约为0.92%,ROE约为12.56%)及资本质量(NPL约为1.74%,拨备率约为181.42%)都居于全球可比同业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中国有126家银行入榜,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中,中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名列前茅。

40年回首,姜建清分析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所经历的阶段,他说,八十年代银行与财政分家,改由银行承担建设资金主渠道作用,之后多元金融体系的建立,解决了经济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的难题。

九十年代金融法制化、市场化的推进,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推进系列性改革,保证了金融宏观稳定,着手解决企业和金融双重软约束难题。

2000年后,推进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创新运用了中央银行和国家资产负债表,成功处理了国有银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完善了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

40年来,国有银行由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股改上市、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改革过程相当艰辛。“难的不是产品、服务、技术和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真正难的是制度创新。”姜建清说。

通过改革转型发展,四十年来中国银行业浴火重生,如今无论是规模、效益与质量,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金融监管体系、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姜建清说,中国国有银行40年的改革历史中,近一半的时间在与不良资产作斗争,教训极为深刻、刻骨铭心。要清醒认识金融业的脆弱性,只有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保证了金融稳定,才能推进经济繁荣。

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250万亿人民币,远超全球银行同业。姜建清称,中国走的是一条没有前行者可仿效的探索之路,未来所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多、风险之多一点也不亚于改革开放的前40年。“与庞大规模体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风险管控和资本补充压力。迈入新时代后,要把握新趋势,完善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方法与工具,及时识别和化解各种风险,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确保不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风险;要深化金融改革,提升资金配置效率,逐步改变高杠杆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变重视信贷增量、忽视存量管理的资金管理方式,实现中国金融高质量的转型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姜建清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