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首席对策 ▏专访刘世锦:以高标准市场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 2018-12-30 09:59:49

作者:李策 ▪ 杨小刚    责编:杨小刚

从中国经济转型总体来讲,在优胜劣汰、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一部分企业日子不好过其实是一个常态,可能明年或更长一段时间,这种状态还会延续。
首席对策丨专访刘世锦:以高标准市场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在世界经济面临各种不确定背景下,中国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展望2019年,中国经济大势将走向何方?供给侧改革重点和突破点在哪里?民企和国企关系如何进一步理顺?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形成高标准市场经济?围绕这些问题,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

刘世锦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刘世锦表达了以下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总体上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未来的中速增长。

●在分化加剧、优胜劣汰的背景下,一部分企业日子不好过其实是一个常态,市场份额和利润会向行业内的头部企业集中。

●从传统的工业化角度来讲,我们已经站到山顶上了,但从创新来讲,我们现在还在山脚下,得爬另外一座更高的山,即创新之山。

●扶持民营经济不是给它额外的优惠,应该是给民营企业一个正常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减税是必要的,但空间可能不大,更应重视国资转社保,减轻企业负担

●高水平的开放与国内高标准的市场经济是相对应的,它是一个生态系统。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稳定下来,增长质量是在提升的,人们的预期会逐步趋于稳定,人民币汇率还有一定的上升潜力。

刘世锦接受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

以下是《首席对策》专访刘世锦实录: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

第一财经: 2018年,全球资本市场起伏不定,全球经济因为贸易保护主义而笼罩阴影;中国经济尽管总体保持平稳,但也面临下行压力。展望2019年经济大势,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刘世锦: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研判,我一直强调需要有一个分析框架,过去七八年时间,中国经济总体上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未来的中速增长,在转换过程中,可以说是中高速增长,但将来转到位了,它就是中速增长。

从整个增长阶段转化过程看,2016年的三季度,大概是初步触底,但在这个触底过程中,我特别强调转换的逻辑,实际上是三个层面的转换:首先是需求结构。需求结构主要是一些重要的需求,包括房地产、基建和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比如煤炭、钢铁、建材等,它的历史需求峰值已经出现;二是供给侧有一个相应调整,就是去产能,去产能的标志就是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企业利润都由长时间的低迷转为回升;再下来的问题就是要稳杠杆、去杠杆,这是我们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调整后的必然要求。当然,这两年关于稳杠杆、降杠杆的问题,有一些不同看法,这个过程确实比我们预想的要长,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杠杆率高背后的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问题。

这些转换到位了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在变化。其实我们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一个宏观经济模型,预测今年上半年经济还算稳定,下半年一定会有一个回落,为什么?因为主要是基建要减速,背后是地方债的风险控制。另外,房地产现在也逐步在调整,基建和房地产要找到新的长期均衡点,整个经济增长速度还会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今后两年,考虑到还有两个翻番的目标要求,GDP增长速度有6.2%以上就可以了。2020年以后,中速增长平台的速度将会处在5%~6%之间,也可能上5%左右,这是一个大的态势。

第一财经:您曾经提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解决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近些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其中体现了当前经济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刘世锦:你前面那个问题我再补充一下,当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或中速增长平台有所下移后,企业日子好不好过?这实际上有几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供给和需求结构要调整到位,最近几年去产能以后,像煤炭、钢铁等一些上游行业,前些年的日子很难过,这两年日子很好过,这首先是和去产能的调整相关的,其实就是在新的平台上达到供求平衡。当然这中间也有问题,就是上下游利润是不均衡的,说明这个市场资源流动还是有问题的。

除此之外,现在大多数行业,包括钢铁行业的企业,也是苦乐不均,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分化,这段时间企业分化、重组、优胜劣汰,这个力度会加大,这也是最近相当多的企业感觉日子不好过的原因,包括民营企业,也包括一部分国有企业。从中国经济转型总体来讲,在优胜劣汰、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一部分企业日子不好过其实是一个常态,可能明年或更长一段时间,这种状态还会延续。

你刚才讲的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问题。从今后一段时间来讲,提高要素生产率主要可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要由过去爬高山转向填洼地。什么叫爬高山呢?就是过去很多年,我们能保持高速增长,是因为我们的需求潜力很大,但现在一些重要的需求已出现了历史峰值,换言之,我们已经占到了山顶上,回头一看,山底下的洼地还很多,很多地方还有很大的潜力,现在回头得填这些洼地。

这些洼地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市场准入不够,竞争不够,成本高、效率低。我们现在讲要给企业要降成本,五大基础性成本,包括能源、物流、通讯、土地、融资这五大基础性成本,现在还比较高,有些比美国还要高,我们现在人均收入水平不到1万美元,美国5万多美元,为什么它的成本比我们还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相当多的领域还存在着行政性垄断,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创新问题,整个经济逐步要转向创新轨道。这件事情也不容易,特别是那些核心企业、领头的企业,怎么能够实际地推动创新。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创新的资源要聚集,形成一些区域性的创新中心。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但企业为主体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聚集起来,更重要的是预期问题,因为你要搞创新,你需要考虑3年、6年、9年、十几年以后的事。我们有一些企业,预期不稳,看不远,就搞一些短期的投机性活动。所以你要搞创新的话,一定要静下心来,有一个长远的打算,这就是我们最近特别强调的怎么能够有效地保护产权,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中国创新就起来了,创新最终一定体现在提升生产率。从传统的工业化角度来讲,我们已经站到山顶上了,但从创新来讲,我们现在还在山脚下,得爬另外一座更高的山,就是创新之山,但首先你得填那个洼地,由于我们现在市场准入不够,要素难以流动,竞争不充分,仍然存在着很多低效率的洼地,要把它给填起来。

扶持民企不是给它额外优惠,而是公平环境

第一财经:去杠杆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调整,而需要经历金融结构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深刻变革。您认为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都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去杠杆政策如何与稳经济增长相平衡?未来又如何避免去杠杆政策对民营企业带来“一刀切”的打击?

刘世锦:我们现在讲扶持民营经济,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给民营企业一个正常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扶持是不是要给它一些额外的优惠呢?我想民营企业要的其实不是这个东西,它要的就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给它一个公平的待遇。上次中央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在民营企业家中引起很大反响。平等相待,平等获取各种资源,这对民营企业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得给民营企业又要吃偏饭。

我看最近各地都在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最终并不是用行政性的办法给它搞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要给它一个正常稳定法制化的发展环境。不论是民营经济、国有经济还是外资经济,更多的可能是混合经济,不同类型的企业,不论它出身如何,不论出资者是谁,最后都是企业,都应该享受平等发展的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是个老问题了,也是国际性难题。最近我们强调要提出一个政策目标,就是金融体系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应该和民营经济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银行体系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放比重能不能达到50%?

最近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数量指标,社会上有一些议论,有人说是不是要用行政性的办法来达到这些目标,我想主要不是靠行政性办法,最重要的还得打通渠道,打通渠道的背后实际上是要改革的,是相当大幅度的、相当有深度的改革,为什么?因为民营经济中间相当一部分属于中小企业,你给它提供服务,需要一些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和产品。现在一些大银行,虽然也设立了专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部门,但它的业务重点、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其实并不在这个方面。相反,你会看到另外一些机构,比如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社区银行,它们利用本地化的信息优势,专门给本地的中小企业服务。国内也有类似的金融机构,我们曾经调研过浙江台州的几家民营银行,这些年已经摸索出不少给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专有技术和方法,坏账率很低,这一类金融机构,要通过放宽准入,让它们更多地涌现出来、发展起来。要培育这样一批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有专业化能力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使其能够更快得到发展。

第一财经: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在近期国企经济座谈会上也提出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所谓的“断其一指”您认为是哪一指?在实施过程当中又有什么样的阻碍?

刘世锦: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应该说思路大体上是清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这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首先是要解决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范围问题,主要还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重点是要放在提供公共产品上。

再一点,要普遍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要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的治理结构、治理方法。

再一个就是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也得给他一个应有的待遇和发展环境。比如对民营企业家能否给像国企的企业家一样的政治待遇,对国有企业家能不能给像民营企业家一样的经济待遇?从而使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能够同台竞争。

另外,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以后重点不是鼓励做大,做大是结果,从政府政策来讲,应该主要是鼓励它做优做强,提升它的质量。在不同的行业,企业最优规模是不一样的,一些行业里面有所谓的隐形冠军,比如德国一些企业,它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百年老店,市场占有率很高,有些企业做优做强以后,但规模不一定要大,同样很有竞争力。

第一财经:如果想要缓解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的话,靠举债和货币放水发展似乎空间不大,有一种说法是要靠财政发力和进一步减税,您认为未来减税的空间还有多大?

刘世锦:减税的问题最近谈得比较多,从一些角度看确有必要,但可减的空间不是很大,因为现在政府的支出,包括民生支出是相当大的。减税还可能涉及到政府机构的调整,需要相应的改革相配合。目前企业负担比较重的一块是是五险一金。过去很长时间提的一个思路是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从逻辑上讲,现有的国有资本中,相当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国有企业职工和全体人民的社保基金。把更大比重的国有资本转向社保基金,这个问题应该认真探讨,如果力度能够加大,把社保缺口补上,就能相应地调低企业上交比例,减轻它们的负担。

到底谁是创新中心,国家不能规定

第一财经:您前面提到全要素聚集以提高生产率的问题,区域协同发展和大都市圈的形成,是不是全要素聚集的体现?现在长三角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您认为这对企业来说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刘世锦:中国经济最近几年已经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大都市圈加快发展,各种要素向大都市圈集中,特别是年轻人向大都市圈集中。看房价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上涨?因为需求在上升。这反映了一个趋势,就是大都市圈的聚集效应更强,全要素生产率更高。

从长三角来看,这个优势更为突出,但这里有几个问题要关注,一是在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一个是核心城市,比如上海是核心城市,周边还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由于它的要素成本高了,产业布局要部署一些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低端的服务业逐步要退出。这些城市一定要注意,房价不能过高,房价过高以后,你的成本也会提高,即使有些很有竞争力的产业,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呆得住。

第二,大都市圈周边有广大的农村地区,最近讲乡村振兴战略,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振兴,怎么办?现在看来当务之急是把城乡之间的土地、人员、资金相互流动的通道要打通 ,打通后很多新的增长潜能就出来了,包括像基建、房地产发展的潜能都相当大。

第三,我想强调的就是创新问题,中国下一步逐步进入创新驱动轨道,但并不是所有企业、所有的地区都能够成为创新中心。所谓创新中心,或者叫创新型的城市,在一个国家也只是一部分城市。但谁能够成为创新中心?关键看谁能够把创新的要素吸引过来、聚集起来,这就是一个环境问题。国内来看,最近这几年比较突出的就是深圳、杭州,还有北京的中关村地区。但中国只有三个地方还不够,应该还有更多的创新中心,但花落何处,政府是不能规定的,也规定不了,要靠各地来竞争。中国几个大的都市圈,包括长三角地区,未来到底能不能成为全国的创新引擎、创新中心,这取决于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

第一财经:您曾经提到,中国应该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双高目标。您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又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刘世锦:我以为下一步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应该建立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发展还是相当快的,大的框架有了,产品市场基本上是市场化了,但要素市场只是半个市场,是一个较低水平或者较低标准、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下一步,我们必须要把它转变成一个高标准的市场经济,这样才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配套。

当然,要做这个转换,需要解决一些所谓焦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公平竞争问题,国资国企问题,产业政策问题,补贴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其实这些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都提出来了,我们都是要改革的,而且已经提出了改革的目标、重点和方向。也就是说,这些领域不是别人让我们改,而是我们自己主动要改。这些领域的改革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把改革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中国就会在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方面迈出很大的步伐。

另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国内高标准市场经济是相对应的,它是一个生态系统。你说你对外要高水平开放,国内却不是高标准的市场经济,这两者就不能相互匹配。还要重视改革的方法论问题,我们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强调基层试验。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指方向,就是往东还是往西,方向不能错;二是划底线,就是什么事不能干,什么局面要避免。在这个前提之下,一些具体的问题怎么解决,还是要靠各地去试验,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也包括基层单位、企业、个人,大量地去试错,只有试出错的,才能找到对的。改革开放的具体办法,还是要通过大量的试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然后发现一些好的做法、好的机制,然后总结提升,在全国推广。

人民币汇率总体将保持稳定

第一财经:结合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您对于明年的人民币汇率和楼市怎么看?

刘世锦:总的判断,中国经济会逐步在中速增长的平台上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一大格局下,汇率受贸易摩擦和预期影响,会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随着中速增长平台逐步趋稳,人们的预期也会稳定下来。汇率适度波动是常态,如果中国能够实现中速平台上的高质量发展,从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有一定的上升潜力。

从楼市来看,房地产作为一个大的行业,历史需求峰值在若干年以前已经出现,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下一步房地产投资基本上是低速增长,如果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也是正常的。如果有些地方存在房价泡沫,就像我们降杠杆一样,首先要把它稳住,然后逐步平稳地降下来,这无疑是一件很具挑战性的事情。


感谢易方达基金对《首席对策》的赞助播出
黄金ETF-全球主流的黄金投资方式
易方达黄金ETF 159934
各大券商有售
易方达黄金ETF联接A 000307
各大银行及易方达官网有售
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节目策划:李策
本期摄像:路俊 孙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管涛:汇市异动的“试盘”信号丨汇海观涛

3月底汇市异动是在前期低波动突然放大的情况下,被压抑的情绪和压力阶段性地集中释放。

04-01 20:40

政策产业共振,低空经济元年已至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发展低空经济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在政策产业共振下,低空经济概念持续火热,2024年或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元年。

03-29 02:47

汪毅:汇率之惑:稳汇率和降息一定是矛盾的吗?

此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外部事件产生的冲击。3月中旬以来,伴随美国2月份通胀数据强于预期,叠加日本宣布退出YCC且基准利率由-0.1%上调至0-0.1%、瑞士意外降息,美元指数强势拉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3月22日一度跌破7.2,但是此轮贬值并非是人民币单边贬值,日元、泰铢等亚洲货币在3月以来也在面临贬值压力,同时我们发现,一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非是同向的,2024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波动率一直处于一个极低的位置,这次外部冲击在客观上促使人民币汇率恢复了一定的弹性。 汇率有一定贬值空间,但属于区间性质而非趋势性质。此轮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贬值中,我们发现,USDCNY、USDCNH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贬值幅度差异是比较大的,这也造成了人民币的在岸价和离岸价、中间价和离岸价价差绝对值均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大值,政府可以通过干预中间价,以中间价作为“锚”调控人民币汇率, 此次从价差的角度来看,此轮贬值可能会对中间价造成一定压力,汇率尚有一定的贬值空间。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币值有一定合理的波动性来维系流动性,又需要币值相对稳定,因此政策上“稳汇率”基调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现在的汇率的波动率重新回归合理区间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着积极影响,另外一方面,政策端也一直在防范一致性的贬值预期形成,从2023年第三季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就可以看出,政府的调控力度一直是比较合理有效的,一旦触碰到7.3的位置,汇率便开始快速回升。 “稳汇率”和降息并不矛盾,重点在于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价格工具大多是通过调降LPR实现提振经济的作用,对于MLF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LPR(5年)属于贷款人长期贷款的资金成本,而MLF属于银行间的借贷成本,从作用上来说LPR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大,后续出于提振国内经济的需求,LPR仍有调降空间,且LPR和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较弱,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可能会提升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03-29 02:46

郑州银行发布2023年业绩:稳健经营 持续深化高质量发展

03-29 10:53

商务部:将有11个RCEP成员国参展第四届消博会

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指导海南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打造消博会等重要平台,深化先进制造业、消费精品、医疗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合作,实现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更多互惠互利,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03-27 16:2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