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2018年最后一列中欧班列(成都)驶向欧洲。来自成都国际铁路港的数据显示,这是全年第1587列,意味着中欧班列(成都)已连续三年领跑全国。
第一财经梳理最近三年中欧班列(成都)开行量,2016-2018年分别是460列、1020列和1587列,2018年相比2017年约增长了55.6%。
2018年,成都为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不断拓展中欧班列(成都)国内外站点,扩大中欧班列(成都)的覆盖面。
西向深入欧洲腹地,2018年新增了至维也纳、杜伊斯堡、布达佩斯、不来梅哈芬、汉堡直达班列,并组织了汉堡经里加到成都的国际海铁联运通道;南向稳定开行“蓉欧+”东盟国际海铁联运通道和东盟全程铁路国际联运通道,开通钦州、凭祥、广州三条线路,打造南向跨区域联运一体化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北向推动俄罗斯班列往返开行,促进木材、纸浆、肉类、整车等运贸一体化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内陆往返俄罗斯最密集的贸易通道;东向与上海、天津、宁波、青岛、日照等港口合作,构建辐射日韩及欧美的跨洲际海铁联运通道。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成都)境外站点数拓展至24个,国内“蓉欧+”互联互通直达班列覆盖沿海、沿边城市14个,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构建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
在运量增长的过程中,成都优化运输组织方式降低运输成本,首创中欧班列集拼集运,促进和提升中欧去、回程班列重载率;同时,创新宽轨段“三并二”运输模式。即3列41个柜子的班列在霍尔果斯等边境口岸换轨时,组合成两列60余柜的班列,通过优化列车编组,班列成本下降了10%左右。
不仅如此,创新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全国首创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并入选四川省向上申报全国推广的案例,获评“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创新案例”,被国务院纳入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的措施之一。
中欧班列“磁场效应”凸显,正深刻改变着成都外贸格局和产业布局。以中俄为例,成都国际铁路港创新开行贸易定制化班列,四川蔬菜、云南茶叶、“成都造”整车、服装、鞋帽、箱包等逐步开拓俄罗斯市场,俄罗斯木材、巧克力、糖果、纸浆等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2018年,带动贸易额增长约13亿元。
为保持领先优势,巩固成都的物流枢纽地位,成都国际铁路港提出,加快实现集装箱吞吐量400万标箱,以新机制新思路新办法打造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
欧盟正围绕关税争端与美国展开谈判,但也准备了多种反制手段。双方磋商至今未取得成果,跨大西洋关系暗流涌动。
湖北近期出台了《关于实施枢纽提能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的行动方案》,围绕“打造什么样的开放高地,怎么样打造开放高地”,提出实施五大行动、打造五大高地的具体举措。
在向西向南开放中,贵州处于重要的节点位置,贵阳就是成渝地区南下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出海的重要节点城市。依托铁路网络,贵州可以打造“东南西北、四向衔接”的立体开放新格局。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进入高强度阶段,面对困难挑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讲究策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