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微信张小龙:每天都有5亿人吐槽,1亿人教我怎么做产品

第一财经 2019-01-09 23:11:28

作者:李娜     责编:宁佳彦

微信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做出改变。

1月9日,上午九点半左右,2019 年微信公开课 Pro 正式开幕,这是微信在广州主场上每年都会举行的重磅活动。

谈到重磅,也许也和张小龙有关,作为每年少有的几次公开露面的场合,被外界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每年的开场演讲都会让不少开发者心之向往。

和往年有了些许不同,张小龙的演讲调整到了9号晚间的“微信之夜”上,随着一首《in my secret life》结束,舞台大屏幕开始播放用户对微信的“吐槽”视频。有的用户希望微信推出一个老年版本,有的希望屏蔽大段大段的语音,还有的说,世界上最遥远的朋友圈,就是我对你开放朋友圈,你却对我三天可见。

“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已经习惯了。”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兼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身穿白色卫衣,出现在演讲舞台上。他表示,“每天有5亿人吐槽,还有1亿人教我做产品。微信7.0版本更新后,更是如此,但微信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做出改变。”

“今年8月,微信的日登陆量超过10亿。这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中国互联网里没有哪个App做到这一步。不过这个数据微信(之前)没有公布。”张小龙称,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个哪一天到来的问题。

对于为何选择晚上进行演讲,他表示,如果不来了,就好像把一个行为艺术中断了,但是白天开场的演讲其实很难在短时间内表达出很好的观点。“演讲是一个技术活,演讲方面我是很业余的,但是我更多的希望和大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选择晚上,有允许超时的空间。”

在首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公布了去年的成绩单。微信表示,目前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 10.825 亿。而与去年数据相比,微信消息日发送次数450亿,较去年增长18%;音视频通话次数达4.1亿次,较去年增长100%。其中,上线即将两年的小程序已覆盖超过200个细分行业,交易金额增长了6倍,截至去年12月底累计创造了超过5000亿元的商业价值。

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

在主题演讲的一开始,张小龙谈到了对好产品的理解,他从微信的开启页面谈起。

“微信刚刚发布的时候,很多人问我图片是什么意思,一个人为什么站在地球的前面。对于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它才是一个好的启动页面,留给了用户想象空间。”张小龙表示,微信的启动页面将来也不会改变。

他表示,看起来微信有很多别的不一样的地方,有人说是微信互联网届的“异类”,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惊讶,但同时很自豪,自豪的是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惊讶的是这种与众不同其实并没有用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做到了一些基本的点,守住了底线。

他说,很多APP可能都会围绕春节做运营,配色图片上可能会生成一个类似“番茄炒蛋”的图标,但是微信这么多年都没有变过。

“而到了今天,微信到了10亿DAU,它八年的时候,我觉得下一步它应该开启另外一个八年,在这样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信的起源,微信的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张小龙说。

他说自己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是一个好的产品。是说它有很多的用户?是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他记得在很多年以前,会研究苹果为什么能够设计出这么好的产品出来。然后发现苹果产品的设计,很多时候来自于一个博朗公司的设计师的理念,这一位设计师叫Dieter Rams,他提到设计的十个原则。

“第一条是好的产品是有创意的,它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第二条好的产品是有用的,一定要对人有用。第三个好的产品是优美的,它必须有美感,很美丽,你会喜欢它。第四个好的产品是非常容易使用的。不难用,没有说明书,一看就会了。第五点是一个好的产品是含蓄的,并不招摇的。第六点好的产品是诚实的,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对用户很诚实。第七个是好的产品会经久不衰,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迅速消亡掉。第八点是一个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第九点是一个好的产品,他是环保的,或者说他是不浪费太多资源的。第十点是好的产品会尽可能少的体现它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这是当时拉姆斯对于硬件产品十个设计的原则,我只是把它偷换一下概念,转变成通用的或者软件产品它什么样是一个好的产品。”张小龙说。

“只不过对于目前的互联网来说,大家更为关心的是流量变现,不会想什么是好产品。”张小龙表示,很多人会认为微信是很克制的结果,但是在他们的词典里没有克制这个词,只是遵循一个好产品原则。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次在问一个同事说PC时代,浏览量最大的是哪个页面?是谷歌的还是哪个页面,其实是IE浏览器404的页面,但微软为什么不在这里放一个广告,他的同事回答不出来了。“微信的启动页为什么老放一个人看着地球,为什么不放一个广告呢?所以这是一个同样的问题。”

“微信八年了,有的人用了2900多天了,每年花在微信里面的时间有多少?想想花在亲密家人身上的时间有多少?如果微信是一个人的话,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因为你在它那里花那么长时间。如果微信是你最好的朋友,你要跟你最好的朋友见面,它脸上每一次先贴一个广告,你要先撕下来才能跟他说话,就是那样一种感觉。”张小龙说,对于微信来说,只会按照自己的专业的判断,决定应该往哪一个方向去做。就像微信的7.0的新版,用了两个月之后,发现不再愿意切回到旧的版本去,我知道用户适应过来以后会接受。

张小龙表示,更重要的,我先必须要让产品不停的往前去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说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了。

回顾微信的诞生

“很多人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给马化腾写一个邮件说开微信这个项目,这个是真实的。但也有一些不真实的,比如说我去了某某寺庙,所以有的时候跟同事们回忆说想起来觉得有一点后怕,后怕什么?其实当我写邮件那个晚上,如果跑出去玩,出去打桌球或者干什么去我可能就忘了这个事情,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当然也然也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团队做出另外一个微信出来,就不是这样子的东西了。大家要珍惜每一个突然来临的一个想法,可能就是你的一个灵感,我也不觉得是一个突然的灵感。可能上帝作为一个程序员编好一段程序,合适时会把合适想法放在你的脑袋里面去。”张小龙说。

张小龙说,在微信上线前一两年,他的团队做另外一个事情,当时QQ邮箱已经做到国内第一名。后来自己带着一个团队又做了做阅读空间,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只是邮箱里面一个子功能,用户量并没有做的很大。当微信出来时,他觉得可能代表了一个机会。

“当时刚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沟通上面我也不怎么用QQ,对我自己来说其实没有一个好的工具可以让我跟别人发信息,沟通。当时想法也很简单,说我们做一个给少数人用的并且适合自己用的一个沟通工具,仅此而已。刚好我们有一个团队正在做QQ邮箱的手机版,我们这个团队凑十个人做这个。两个安卓开发,两个iPhone,两个塞班开发,加两个后台,加一个UI,加我自己,加一个产品的DSN大概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第一个版本,这是微信的起源。”张小龙说。

当刚开始是忐忑的,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会怎么样。因为当时微信用户量特别少,一个原因是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要让别人一下子接受它其实并不容易。

“但是我们当时坚持一点,一个原则,如果一个新产品没有获得自然增长的曲线,我们就不应该推广它。所以前五个月里面,我记得我们基本没有自己推广它,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用户有没有构成一个吸引力,用户愿不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从微信2.0开始时,我们看到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还不是很快,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可以推它了。”张小龙说。

但另一个问题来自于运营商。

“因为那是一个短信上的替代方式。由于这一种压力,使得我们并不敢通过手机通讯录去获得好友,这种方式很直接,并且可以从里面挑选一些真正的好友。但我们不能这样做,只好说从QQ的好友通讯录里面挑选好友。但我们并不希望它成为第二个QQ,所以只把它当成一个好友来源,用户可以自己挑选。”张小龙说庆幸做了这个现在看起来很正确的决定。事情做对以后,虽然时间会花的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是很健康的。

微信的“初心”

微信的初心是什么?在张小龙看来,初心是很庸俗的一个词,但好理解,其实更好的表达是一种原动力。

“原动力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很深的认知或者希望。它很强大,以至于说它可以坚持很久,并且你克服很多困难都要去做到它,这样讲可能是跟初心有一点点区别的。也就是说是你更深层次的一种期望能够达成的一种理想或者目标。”张小龙表示,微信的原动力总结为两点。第一点是作为一个工具来说,微信希望自己一直是做成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工具性的产品。

“工具”一词是张小龙特别喜欢用的一个词语,他说有一种偏执和热爱。“热爱到什么地步,我刚毕业的时候,我会亲自拿代码写整个的Foxmail,写完时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亲手把它从每一块砖头开始堆,最后堆成一个产品,一个外壳,亲自写说明书,帮助文件,然后把它做成一个安装包,这样是你亲手做一个工具的感觉,会有很强的一个成就感。所以做一个好的工具,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是可以,值得痴迷的一个事情。”

张小龙说, 对于微信来说,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是要做一个自己能够用的很好的工具,陪伴很多年。对于用户来说这个工具应该是像它的一个老朋友一样。我们并不愿意破坏这个老朋友跟你之间这一种关系。

对于与时俱进,张小龙表示,微信毕竟不是一个硬件产品,说买回来放在这里用十年八年。“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必须要变化,因为互联网的迭代速度特别快,哪怕是一个电器,大家也很少用它十年。

“但如果在当时,只是定位为微信是一个沟通工具的话,就牵制了将来的想象空间。当时的念头是,如果微信能够深入到每一个人沟通里面去,能够跟好友每天频繁的交互,那么他应该可以深入到一个人的生活里面去。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应该引导一种潮流,就像当时微信做了一些很大胆的突破,我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功能的突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突破或者一点潮流的突破。当你通过摇一摇,摇到一个人,它也是一种接触到一个人的一种方式。还记得当时我们发布附近的人的时候,其内心里面特别忐忑不安,因为在微信之前,并没有什么样的一个工具可以帮你一下子看到周边有哪些人在,我们不知道这个功能放出去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因为这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但微信因为生长在手机端,它是伴随人的,所以可以做到很多PC时代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找到附近的人,所以我很庆幸当时能够将其定义为一个生活方式。更加庆幸是后面这些年里面,微信真的开始卷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中去,所以会看到大家会用它群聊,会有朋友圈,会有红包,会有公众号,小程序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把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工具,这样是比较合适的。这是工具层面来说的,但是本质上微信还是一个工具。”张小龙说。

但为什么微信又有了后面的公众号和小程序等产品呢?张小龙说这是微信的第二个原动力。

谈起公众平台出发点,张小龙表示,做完第一个版本大概一年多的时候,就想到一个问题,微信会取代短信,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市场,就是当年的SP时代留下了一个各种厂商需要跟用户发短信这样一个机会。

当时张小龙更希望,有一种方式可以避免垃圾信息,通过一种基于订阅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微信可能会像当年的运营商一样,把它做成一个流量分发平台。

他说,如果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话,可能是比较短视,不会太长久。如果一个平台可以造福很多人的话,这样可能它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当时一直想这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帮到什么样的人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前期肯定通过一种信息有效触达,替换掉之前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些弊端,这本来就是互联网优势。之前像传统的商业上,要做一个生意,开一个店,必须要在一个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租一个很好的铺面,利用这个人流量来卖东西。用互联网地理限制并不重要,服务质量才是你的优势。所以我们的目的是要帮助那些真正拥有好的服务的人,去触达他的潜在用户,使他的用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最大的目的。”

不应该以“增加”用户停留时长为目标

张小龙说,原动力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很多人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大家会把很多的应用,很多APP的目标变成更多用户停留时长。其实这是违背我的常识的,因为一个月户每天时间是有限的只有24个小时,要吃饭,睡觉,工作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觉得技术的使命,或者互联网的使命是应该帮助人类提高效率,而不是让他把时间耗在你的应用里面。沟通工具的目的是一定要很高效的帮助用户完成他沟通的任务。像一个很简单例子,大家用这么多年微信,会看到微信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没有一个发送状态的,不会标明这一条信息正在等待发送或者已发送成功或者怎么样的。当时所有同类软件都有这么一个状态。”

他说,当时就想清楚一点,什么是最有效的方式来发送信息。就是用户输入完一行,一句话,一条信息,然后点一下发送,不用看,离开手机把手机放在兜里面,就可以做别的事儿了。这是最高效一个发送方式,如果还要进到手机看它是不是已经发送,还是在排队等待发送还是已经发送成功。还是送到对方手机了,这样效率并不高,需要你花很多时间。

“资讯类的工具,可能要帮助用户最短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说你只要给他很多没有用信息,让他尽可能花多一点时间在里面找。所以对于一个搜索引擎来说,这个搜索结果就是他要的信息,这是最高效的。”张小龙说,也有很多人建议他们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长,他认为不可能。

张小龙说,这让他联想到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刚起来很流行一个词叫做眼球经济,当时一个很有趣现象,看到一篇文章会被拆分成很多页,每页后面都有广告,广告曝光量大,整个网站的PV量很大。这一种状态现在还在被很多用户使用,一不小心可能点出下载APP之类的东西。这些并不是帮助用户提高效率,而是给他制造一些障碍。

他说,朋友圈从发布到现在,其实每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大家会因为好友增多,会多花一些时间看朋友圈的内容。理论上来说朋友圈里面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多,但数据显示,从微信的第一年发布朋友圈到现在,从统计总数来看,用户平均在朋友圈里面花的时间是没有变化过的,不管是十个好友还是一百个好友还是一千个好友,因为每个用户会在朋友圈里面花半小时每天。

“我们看到这个其实也特别惊讶,我们觉得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它会自我调节时间。并不是说这里东西太多了,多了以后多花一些时间,少了就少花一些时间。而是他会控制,如果朋友圈刷不完我快一点刷,看的粗一点,看感兴趣的,内容少了我就可以慢慢看,也都是花半个小时。所以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来分配他要花多少时间,但是我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所如果我们非要让用户在这里停留时长变长,反而意味着社交效率变低。一旦变低,发现有让他社交效率更高的地方,他可能就要到那里去了。所以我们不会拿一个停留时长作为衡量一个APP有没有价值的体现,这跟我对互联网的认知其实很背离。”张小龙说。

他认为,每个人一天都有24个小时,所以互联网人的使命并不是说除了吃喝拉撒就把时间放在看手机上面。几年以前微信有一个版本启动页面,有句话叫做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到现在这个观念还没有变过。“我们更关心用户要找一个东西,找一个小程序或者他要看一些文章,浏览一下朋友圈,是不是可以尽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尽可能长的时间。我们为了要提高这一种效率,可以千方百计的去想办法。

“举一个例子,我自己也经常遇到一个困惑,我突然要跟这个人发消息,然后想不起他的名字。这时候就无解,因为有一些人一下子就想不到名字了。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种更聪明的办法,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能够联想到他,有这一种这样的联想能力,那就可以帮助你的脑袋短路时可以找到你要的信息。对于这样一些能力我反而认为是我们应当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张小龙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