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现代产业体系提质增效,成都担当高质量发展引擎

第一财经 2019-01-24 21:21:01

作者:李秀中    责编:钱焜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大城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大城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最近地方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陆续召开,这些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显示各地经济总体发展平稳,一些大城市在总量规模大的基础上还保持中高速增长,并且结构更为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担当作用。尤其是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城市,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方面表现抢眼。

越来越多的新经济企业落户天府新区

大城崛起

梳理最新的信息,预计今年全国将有3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万亿元台阶,使得万亿俱乐部成员增至17个。第一财经统计,这些城市有的跨过1.5万亿,有的跨过2万亿、3万亿台阶,对全国经济形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事实上,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就注意到中国大城市的崛起,该机构2018年发布的《全球大都市监测报告2018》显示,中国大城市的能级和数量不断上升。在对2012年的全球300个典型大都市进行研究分析时,中国上榜的城市只有48个,而2018年增加到103个,超过北美和西欧的总和。

该报告认为,新兴大都市经济地区成为推动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此次上榜的103个大城市全都是推动国家和地区增长的“原动力”。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大都市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是全国其他地区的四倍(2000年至2016年,中国六年来的人均GDP增长率高达42.8%)。

在这个报告中,布鲁金斯学会以人均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为两大指标,评估了过去几年这些城市的表现。成都以人均GDP增长率7.2%和就业增长率5.9%的成绩,全球排名第三,在上榜的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记者从1月22日召开的成都市“两会”获悉,2018年成都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9.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9%。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983.2亿元、增长26.4%。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18家,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85家。

成都经济规模在不断做强,同时更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特别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持续改善经济的素质。

2018年,成都新增市场主体54.1万户,新增上市企业11家,位居中西部第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5.8%;人才新政累计吸引超过25万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3位;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新增民营企业9.3万家,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增至50.4%。

这些大城市的发展在区域带动上越发重要,中央也在要求强化中西部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文件明确包括成都在内的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成渝城市群,发挥经济牵引作用和落实国家战略功能布局。成都在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建设、聚集高端高质产业要素、推动国际化产能合作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

与此同时,成都也在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去年四川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成都作为“主干”赋予了更大的担当。成都响应四川省委号召,助推四川省高质量发展,多种形式发挥主干作用。

2018年,成都主动加强与市州合作,逐一对接达成合作共识,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22项,达成部门间、区县间协议95项。在市领导带队全覆盖走访市(州)对接合作需求基础上,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市委副书记分别带队开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都企业市(州)行活动。不仅如此,成都还与四川其他市州聚焦协同发展机制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务实合作。加快构建“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新型产业合作关系,121家成都企业实现省内业务拓展,1000多户企业向市州转移生产基地。

培育新动能

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必须加快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大城市在培育新动能上的调整中更加主动。

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在着力发展新经济:西安市成立了新经济产业发展局和硬科技创新产业局等新机构;2017年底北京市同步出台10个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武汉市设立了高达500亿元的未来光谷产业发展基金,刷新了湖北省乃至全国地方性产业基金的规模纪录。成都不仅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还设立了新经济研究院,为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成都着眼开放型高质量经济体系建设,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作为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致力于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成都目前有新经济企业4.1万家,新经济活力居全国第3位。按照成都新经济路线图,成都规划了六大新经济形态和七大应用场景。提出要着力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大力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和新模式融合创新。

截至目前,天府绿道累计建成2607公里,植入了2191个文商旅体设施,建成了370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启动了1080个),启动了100个川西林盘保护与修复工作,初步形成了40万亩的景观农业。以绿道为脉络的城市功能体系和生活场景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方机构戴德梁行发布的天府绿道项目已建成区域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天府绿道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已在生态保障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在推动成都文体旅商农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城市新的生活和发展方式上也已初见成效。”

2018年成都举办了世界文化名城天府论坛、成都国际时尚周、成都·蓬皮杜双年展等重要文创节会,设立成都银行文创支行,组建成都文创基金。成都位居2018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排行第一位,名列中国时尚一线城市。

2019年面对稳中有变、稳中有缓宏观经济环境,成都将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2018年保持基本稳定,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重点围绕构建“5+5+1”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成都市委还将2019年确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以开放倒逼改革,对标国际机构评价标准,全力改善市场投资、政务服务、科研创新、人才要素、法治保障环境,以此作为成都宣示以更高水平开放走向世界的号召力、作为赢得全球投资者的生命力,培育城市战略竞争能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