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找寻蒋介石的杨天石:蒋氏父子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台独”

第一财经 2019-02-15 11:12:27

作者:彭晓玲    责编:李刚

多次远赴美国胡佛研究所,长年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各大档案馆辗转,杨天石写出了五本书,蒋介石这个历史漩涡中的人物,面目逐渐清晰。

研究了40多年历史,83岁的历史学家杨天石始终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寻”。

他总是想起小时候去上海大世界游乐中心照哈哈镜的情景:镜中的自己忽胖忽瘦,忽高忽矮,高兴得又笑又跳。不惑之年后,杨天石转为从事历史研究,因为他意识到如果历史真相也被“哈哈镜”照过,就完全没有古人说的“镜鉴”功能了。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逐步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共有 51 箱、数十万页。

因此,不管是多次远赴美国胡佛研究所,还是长年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各大档案馆辗转往返,杨天石都是为了亲眼一见发黄的档案和珍贵的手稿,再把这些材料手抄或复印下来,带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办公室。时间久了,一摞摞的材料和几千册书垒在一起,埋头著述的他就像被书海淹没了一般。

这些重新“找寻”到的历史,写成了五本分量很重的书,分别是2002年出版的《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2008年、2010年、2014年出版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系列1、2、3,以及最新出版的收官之作、系列4“蒋介石在台湾”。随着历史真相一点点被披露,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的面目也清晰起来。

80岁生日过后,杨天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上帝还给我留下多少时间,因为人过了80岁就朝夕不保了。”为此,他的工作节奏和年轻人无异,早晨8点去办公室,下午6点半回家,晚饭后还要工作两小时。

杨天石在斯坦福大学抄录蒋介石日记期间于“胡佛塔”前留影。

现在,杨天石最大的愿望就是趁着身体健康,在今年把《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系列重新修订出版。“蒋介石日记是分批开放的,我的写作也因此受到限制,现在我已看完全部日记,有条件将4本书打散重编。”他强调,自己之所以对书的修订出版如此投入和在意,是因为正确评价蒋介石的功过是非,对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国共关系、建立和发展两岸的和平关系、实现国家统一都有重要帮助。

一份罕见档案

中国近代史上,被神化又被丑化得最厉害的历史人物,恐怕就是蒋介石了。一部分人眼中,他“高勋盛德”“光华流泽”;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他是“人民公敌”“民族败类”。正是生前身后评价如此两极化,才引起无数史学家的研究兴趣。

杨天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原本是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受邀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编写《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开始以孙中山为研究主角,然后逐渐转移到蒋介石。

不过,杨天石真正关注起蒋介石日记却很偶然。当时,他正在编写《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记述1926~1928年间的北伐战争,会经常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一天,工作人员送来一堆档案,翻阅后发现,其中一册是仅写着“军务”两字的未刊稿本,杨天石翻阅后非常激动,如获至宝。

原来,上世纪30年代末,蒋介石将他的日记、文稿、来往函电等交给老师和秘书毛思诚保存。毛思诚将日记分成《党政》、《军务》等九类分别加以摘抄,统名《蒋介石日记类抄》。《类抄》起于1919年,止于1926年。

此后,这部《类抄》和其他蒋介石的早年资料都保存在毛思诚的宁波家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资料被毛家后人砌进墙里,“文革”中被红卫兵发现后上交。“文革”结束后,拨交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管,统名《蒋介石个人全宗》,但长期不为外人所知。这次被杨天石偶然读到的就是其中一册。于是,他又找到余下部分看完。

从踏入史学界开始,杨天石就有意在海内外寻访各种档案,以及未刊日记、信札等稀见资料用于研究。根据现有资料,从1915年28岁开始,蒋介石就有写日记的习惯。直到1972年7月,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因手部肌肉萎缩不能执笔,才停止了长达57年的日记写作。除了1915、1916、1917、1924年的日记因故遗失外,还存有53年、共63册。在中外政治家中,这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蒋介石日记未公开前,《蒋介石日记类抄》一直是中国大陆学者的重要研究资料。他非常重视这次意外发现的蒋介石档案,2002年据此写出《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这是杨天石首部研究蒋介石的专著,其中披露的史实很多都是第一次公布,比如蒋介石早年在“天理”和“人欲” 之间的挣扎、加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经过、1923年作为孙逸仙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苏联之行、卢沟桥事变前的对日谋略等。

该书出版后轰动学术界,历史学家雷颐称其是对蒋介石“去漫画化”,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首次披露蒋介石反“台独”始末

从此,杨天石将目光转移到搜寻更多蒋介石日记上。2006年,当寄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第一次开放时,凭借《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力,杨天石自然而然成为国内最早受邀前往阅读日记的学者。此后,胡佛研究院陆续分三年、三批次公布蒋介石日记,杨天石又去了三次美国,成为《蒋介石日记》看得最早、时间最长也最全的中国学者。

远涉重洋时,杨天石已年过七旬。而胡佛研究院又有严格规定,日记不许拍照、复印,只能手抄。于是那段时间,他像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一篇篇手抄着日记原文,累计费时10个半月,才读完全部日记,抄回来的资料有一尺多高。

2008年,杨天石根据日记研究写出《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分别推出简体版和繁体版,再次好评如潮,获奖无数。简体版的销量超过20万册,在严肃历史著作中算得上“销售奇迹”了,杨天石也因此被称为“蒋介石日记研究第一人”。

最新出版的系列之4,主要聚焦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直至1975年去世的晚年政治生活。其中,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招抚“台独大统领”廖文毅回归,以及蒋经国晚年派遣“密使”与大陆秘密谈判等情况,都是首次详细公布。

杨天石告诉第一财经,通过台湾学者引荐,他曾在北京见过当年蒋经国的“密使”之一沈诚,沈诚谈了当时到大陆谈判的情况,还送了本回忆录给他。上世纪80年代初,沈诚曾多次应邀到大陆访问,与高层领导人关系良好。1987年3月,大陆方面托他带给蒋经国一封密信,提议通过两党平等谈判实现国家统一。

蒋经国见信后约沈诚谈话。当年6月,沈诚再到北京时向大陆提出“台胞旅游探亲问题”,随后台湾作为回应也开放“老兵返乡”。1987年9月,糖尿病已经比较严重的蒋经国还告诉沈诚,正在考虑大陆密信中提到的谈判人选。可惜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猝然离世,李登辉上台,沈诚被指控为“来台为匪统战,意图颠覆政府”,直到1989年底,才被台湾方面判决无罪。

“沈诚到大陆的谈判是成功的,他带去了小平同志关于两岸统一的方案,方案蒋经国也同意。”杨天石告诉记者,写这部分内容时,他一度非常纠结,终于一番考虑后还是决定写下历史真相。

公正评价蒋介石

以日记为重要研究资料,历史学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甄别记录的真伪。

杨天石为此专门写过文章解释。他说,私人日记分两种,一种主要写给别人看,这种日记往往“装腔作势”,把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比如阎锡山的《感想日记》,满篇都是《论语》式的格言,没有多大历史价值。另一种主要是写给自己看而不在于示人,就会有较高的真实性。蒋介石的日记属于后者,因为身前从未公布过日记内容。

杨天石判断蒋介石日记有较大真实性和历史价值的依据在于,日记中有很多个人隐私和内心活动记录。众所周知,蒋介石脾气火爆,尤其喜欢骂人,这个毛病在日记中同样暴露明显,除了宋美龄被骂得比较隐晦,对宋子文、孔祥熙、胡汉民、孙科、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好友、亲属、同僚和下属,他可是一点不客气,全都骂过,而且有时还骂得很狠很难听。

另外,与宋美龄结婚前,蒋介石在上海的私生活很放纵。日记中也有详细忏悔和记录,“这些内容,同样都不适宜于公开发表。”杨天石说。

但是,蒋介石的日记也有严重缺陷,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讳莫如深,或选择性记录。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是他和李宗仁、白崇禧精密谋划的,日记中却只字不提。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蒋介石同样主观判断太强,评价被扭曲得完全走形。

“蒋介石的日记虽然有相当的真实性,但真实不等于正确,也不等于全面,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进行比较和勘核,才能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目。”杨天石总结。

他还坦陈,尽管毕生精力大部分都花在蒋介石研究上,但并不喜欢这个人,因为他毛病太多了,比如好色、暴躁、多疑、孤僻、自恋。不过,历史学家不能因此就不对历史人物做全面、客观评价。在杨天石看来,蒋介石固然有过错,但也有很多历史贡献。他反清,辛亥革命时是进攻杭州巡抚衙门的敢死队队长;反袁,曾是山东讨袁军的参谋长;反陈炯明,在孙中山危急时刻赶到广州,支持孙中山。此外,蒋介石还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抗日,“还是做了不少好事的”。“尽管国共之间打了十多年仗,海峡两岸对峙60多年,但统一是人民的愿望,也是民族复兴的必需。尤其是在‘台独’势力‘去中国化’‘去孙中山化’‘去蒋介石化”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也有责任对近代史上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最新出版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系列4之“蒋介石在台湾”,主要聚焦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直至1975年去世的晚年政治生活。其中,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招抚“台独大统领”廖文毅回归,以及蒋经国晚年派遣“密使”与大陆秘密谈判等情况,都是首次详细公布。

对话杨天石

蒋经国不去世,两岸可能就统一了

第一财经:新书中有哪些内容是以前鲜为人知的?

杨天石:蒋介石在台湾做的事情很多,有功也有过。这次我为了反对“台独”,在谈蒋介石反对“台独”时,主要讲了他招抚“台独”始作俑者廖文毅的整个过程。从廖文毅宣布“台独”、放弃“台独”,一直到回台北参加建设,这部分内容以前很少有人完整谈过。我的资料除了来自《蒋介石日记》,还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台北“国史馆”以及台湾国民党党史馆等处。为了查档案,台湾我去了十多次。

另外,比较少见的内容就是两岸互派“密使”,我在书中写了两篇文章。其中沈诚这篇最重要,因为沈诚当时来谈两岸统一已经很成功了,如果后来蒋经国不去世,两岸可能就统一了。(我写)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邓小平提出两岸统一的方案,蒋经国接受了,还说“我是为了给国家、民族有个交代”。以蒋经国当时在台湾的权力和地位,他同意,别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惜蒋经国去世得太早了。

沈诚的事情,我要写出来,是因为几个相关知情人都去世了——当然他们肯定会留下历史档案——健在的人就只有我一个。我的消息来源之一,是民革中央荣誉副主席贾亦斌,他亲口对我讲的。另外就是沈诚。沈诚来北京时和我见过面,那天上午他来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我的办公室,晚上又约我去钓鱼台宾馆谈了一个晚上。我认为小邓同志两岸问题的方案,体现了他为国家、民族的伟大精神面貌。

两岸“密使”中,曹聚仁那篇也很重要,当时两岸统一方案也是几乎谈得差不多了,蒋介石可以回到大陆,大陆可以让蒋介石住在庐山,合作的具体方案也有了,后来为什么出现变化呢?因为“文革”起来了。所以很可惜,两岸统一丧失了两次机会。

第一财经:你曾谈到,任何人对真相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不断接近的过程。现在蒋介石日记已经全部看完,你本人对蒋介石的认识和评价是否也有变化?

杨天石:我在踏入研究中国近代史大门之前,对蒋介石的认识大体上停留在“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这八个字上。经过多年研究,我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有功有过,既有大功,又有大过”。大功有三个:一是领导北伐,初步统一中国;二是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对外联合国际反法西斯国家,对内再次和中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拯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亡国危机;三是建设台湾,坚持一个中国。

蒋介石的大过也有三个:一是1927~1937年的清党剿共;二是1946~1949年的三年反共内战;三是退守台湾后制造的白色恐怖。可以说,我的这些评价较以前更全面,因而也就更准确、更客观了。

第一财经:说到蒋介石的“功”,你以前对他领导北伐和坚持抗战提得比较多。现在为什么又加上建设台湾、反对“台独”?

杨天石:我前面几本《蒋介石日记解读》主要是写1949年前的蒋介石,所以当时那两个功劳谈得比较多。后来写着写着,觉得应该写蒋介石的一辈子,尤其是1949年后他在台湾的情况,建设台湾,反对“台独”,就是很重要的内容。

不瞒你说,我加上反“台独”还有一个原因是,北大教授孔庆东看了我的书后,说到蒋介石的反“台独”也是一功。我考虑到这个意见有道理,就加了——当然,如果没有孔庆东的意见,我也会写他反“台独”。因为“台湾独立运动”倡始者是台湾云林县西螺镇人廖文毅,他于1947年在上海、香港等地组织“台湾再解放联盟”,其后又在日本组织“台湾民主独立党”,鼓吹以“公民投票”等方式实行“台湾独立”。1956年2月,廖文毅在日本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组织“临时政府”,任“大统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台独”,“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更采取多种措施,封堵、禁止其活动。其中,蒋介石对反“台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财经:你在新书中披露,从蒋介石日记看,他到台湾后与美国的关系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蜜月”。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说,你认为台湾对美国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和存在?

杨天石:我这本新书写得最长的文章,就是讲蒋介石和美国的关系,也花了最多时间和精力。从杜鲁门到尼克松,五个美国总统都写了。一方面,蒋介石当然要依靠美国帮助来对抗中共,否则他在台湾支撑不下去。但蒋介石和美国也有矛盾,因为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愿意当“美国的看门狗”,这是蒋介石的原话。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蒋介石要保持他的半独立性。1958年前后,中共的方针一度是“联蒋抗美”,就是因为台湾当局和美国闹“半独立性”。

第一财经:2019年你还会出版全套的《蒋介石日记解读》,请问全套本在内容上和现在出的四本书有何不同?

杨天石:全套本最大的不同,是把四本书的顺序打乱,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另外,我会增加一些过去没写的内容,比如蒋介石在辛亥革命以后参加二次革命,也就是反袁世凯的情况。蒋介石最初反清,这个我写了。反袁提到,但是没有写。

另外比较重要的,是谈蒋介石与中共矛盾的开始。原来孙中山始终用的词是“容共”,就是共产党参加国民党,允许、容纳你。后来陈独秀讲“联共”。在国民党内最先提出“联共”的是蒋介石。这两个提法是不一样的,“容共”,两党关系是不平等的,“联共”,两党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为什么蒋介石从讲“联共”到“反共”,和中共闹翻了?所以我想写蒋介石与中共矛盾的开始。

我还会写国共合作期间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国民党代表郑延卓,林彪去重庆见蒋介石。这段历史知道的人不多,是抗战期间的大事情。诸如此类,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题目还有若干,过去没时间写,现在都要争取写完。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全系列共四部五册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