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狂女孩重新回到了寨子

对扎十一惹来说,《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也写了她的阿妈、姐姐,各种女性亲戚和乡邻,是为两代彝族乡村女性的生活做记录。

6 131 09-12 10:40

人文学者不必全部拥抱AI,应该允许“抵抗”的声音存在

最令他震撼的是AI写贾宝玉结婚时,林黛玉气息奄奄,贾宝玉知道新娘是薛宝钗,但是他揭开盖头时在想,盖头这么薄,林妹妹会不会冷?

6 102 09-12 10:40

抗拒成为妈妈那样的人,中国式母女关系为何需要公开讨论

新女性的出现,也让传统母女关系出现变化,这在《中国式母女》中收录的读者来稿部分最为明显。

136 08-29 10:17

学一点人生哲学,对自称社畜、牛马的年轻人有好处

年轻人自称社畜、牛马,在工作中找不到价值感,中年人则在职场和家庭压力之间挣扎,面对普遍的人生困惑时可借助人生哲学寻找答案。

160 08-29 10:01

他们坚毅的脸庞闪着光|2025第一财经年中人文图书

“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长期主义、理想主义,需要尊重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常识,这些内容在短视频里不可能找到,只能在书籍里。”

261 08-21 21:20

浪浪山草台班子现身上海书展,文创、新书蹭上小妖怪热点

电影的火热也延续到了正在进行的2025上海书展。

96 08-18 21:15

第一财经年中人文书单发布,在阅读与旅行中穿透历史

财经媒体为什么坚持做人文阅读报道?人文书单发布现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作出回应。

6 388 08-17 19:12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一生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的中国

尽管一生历经战乱、各种政治动荡,最后终老异国,但直到生命尽头,许倬云依然是个乐观主义者。

192 08-08 10:46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他研究的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7 557 08-04 17:08

美育为何重要?北大为中学教师举办的这个夏令营给出答案

上周,为期三天的北京大学蔡元培美育基金人文美育讲堂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130多所重点中学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了“美育夏令营”。

5 114 07-30 12:56

开埠前的上海并非小渔村,唐宋已是贸易港口

“上海史前文化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

77 07-28 13:12

打工30年,他用相机拍下“中国制造”背后的故事

23年来他守着身边的工业区拍照,用坏了4台相机,拍下200多万张照片,记录下“中国制造”背后,默默无闻的打工人的生活常态。

147 07-28 13:10

最后一堂哲学课

这场特殊对谈从7月15日开始,持续了10天,朱锐以口述的形式完成最后一本著作《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5 73 07-23 15:31

心理咨询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如何帮助国人解决烦恼?

杨文圣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于是结合中国文化构建了更适合中国社会的心理咨询理论。

6 346 06-27 11:55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杨文圣认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一个人受父母影响,也会受同辈,甚至祖辈的影响,这更增加了家庭环境的复杂性。

5 293 06-27 11:07

这个95后女孩,如何让冷门的甲骨文火遍全网?

95后女孩李右溪通过短视频分享甲骨文专业学习经历走红网络,并出版新书《了不起的甲骨文》。

6 178 06-13 11:14

看见“不可见社会”,善恶报应的观念依然有价值

新书《看见不可见社会》围绕“不可见社会”这一核心议题,揭示了社会的不可见部分,进而帮助大家管窥社会如何运转。

5 167 06-13 11:07

即便被离世的家人伤害过,还有恨, 也可以继续走下去

谈论失去父母的哀伤时,是否忽略了原生家庭中那些破碎、暴力、控制甚至背叛的情感经验?李昀鋆说,可以理清这些情绪,理清跟去世的亲人的关系,然后接纳自己

7 178 05-23 10:41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成为她博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她出版了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5 212 05-23 10:40

考古学家为筹措经费拥抱短视频,成200万粉丝美食大V

张良仁教授将考古学与美食探店结合,通过短视频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并以此筹集考古经费重启搁浅的外国考古项目。

165 05-09 16:45
  • 彭晓玲

    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