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年中人文书单发布,在阅读与旅行中穿透历史

财经媒体为什么坚持做人文阅读报道?人文书单发布现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作出回应。

6 172 昨天 19:12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一生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的中国

尽管一生历经战乱、各种政治动荡,最后终老异国,但直到生命尽头,许倬云依然是个乐观主义者。

182 08-08 10:46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他研究的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7 557 08-04 17:08

美育为何重要?北大为中学教师举办的这个夏令营给出答案

上周,为期三天的北京大学蔡元培美育基金人文美育讲堂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130多所重点中学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了“美育夏令营”。

5 114 07-30 12:56

开埠前的上海并非小渔村,唐宋已是贸易港口

“上海史前文化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

77 07-28 13:12

打工30年,他用相机拍下“中国制造”背后的故事

23年来他守着身边的工业区拍照,用坏了4台相机,拍下200多万张照片,记录下“中国制造”背后,默默无闻的打工人的生活常态。

147 07-28 13:10

最后一堂哲学课

这场特殊对谈从7月15日开始,持续了10天,朱锐以口述的形式完成最后一本著作《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5 73 07-23 15:31

心理咨询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如何帮助国人解决烦恼?

杨文圣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于是结合中国文化构建了更适合中国社会的心理咨询理论。

6 346 06-27 11:55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杨文圣认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一个人受父母影响,也会受同辈,甚至祖辈的影响,这更增加了家庭环境的复杂性。

5 293 06-27 11:07

这个95后女孩,如何让冷门的甲骨文火遍全网?

95后女孩李右溪通过短视频分享甲骨文专业学习经历走红网络,并出版新书《了不起的甲骨文》。

6 178 06-13 11:14

看见“不可见社会”,善恶报应的观念依然有价值

新书《看见不可见社会》围绕“不可见社会”这一核心议题,揭示了社会的不可见部分,进而帮助大家管窥社会如何运转。

5 167 06-13 11:07

即便被离世的家人伤害过,还有恨, 也可以继续走下去

谈论失去父母的哀伤时,是否忽略了原生家庭中那些破碎、暴力、控制甚至背叛的情感经验?李昀鋆说,可以理清这些情绪,理清跟去世的亲人的关系,然后接纳自己

7 178 05-23 10:41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成为她博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她出版了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5 212 05-23 10:40

考古学家为筹措经费拥抱短视频,成200万粉丝美食大V

张良仁教授将考古学与美食探店结合,通过短视频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并以此筹集考古经费重启搁浅的外国考古项目。

165 05-09 16:45

从史前烧烤到满汉全席,舌尖上的考古让历史更有滋味

张良仁认为,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跟饮食有关,只是过去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饮食考古打开了考古的另外一面,让考古更加贴近生活。

75 05-09 16:45

一门40年前开设的美育课,对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1985年,读高一的杨文斌成为王圣民第一届美育课的学生,多年后看了美国在1989年上映的电影《死亡诗社》后发现,“不就是当年的我们吗?”

10 203 04-24 16:52

一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使臣为何值得书写

郑安德肋是南明时期一位年仅19岁的使臣,他与传教士卜弥格一同被派往罗马寻求外交援助,这段历史在260年后才被发现。

223 04-18 10:18

300多年前一封从广西发往罗马的信

1650年,南明政权派出的使团由卜弥格和郑安德肋组成,试图向罗马教皇寻求军事援助,历经九年穿越三大洲三大洋。

381 04-18 10:18

汉与匈奴并非一味敌对,而是相互塑造了彼此的命运

“塑造我们中国成为中国的,有很多来自世界的力量,有北方游牧民族,有中亚波斯印度,有南洋大航海冒险,也有西方的政治理论,没有这些力量的塑造,就没有我们熟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

5 145 03-28 09:14

不想做家务,不必羞耻

网络上被人批评的经历,让凯瑟琳意识到,很多女性都像她一样,被困在家务的道德评价中,她们需要帮助。

7 147 03-28 09:14
  • 彭晓玲

    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