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媒体为什么坚持做人文阅读报道?人文书单发布现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作出回应。
尽管一生历经战乱、各种政治动荡,最后终老异国,但直到生命尽头,许倬云依然是个乐观主义者。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上周,为期三天的北京大学蔡元培美育基金人文美育讲堂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130多所重点中学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了“美育夏令营”。
“上海史前文化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
23年来他守着身边的工业区拍照,用坏了4台相机,拍下200多万张照片,记录下“中国制造”背后,默默无闻的打工人的生活常态。
这场特殊对谈从7月15日开始,持续了10天,朱锐以口述的形式完成最后一本著作《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杨文圣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于是结合中国文化构建了更适合中国社会的心理咨询理论。
杨文圣认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一个人受父母影响,也会受同辈,甚至祖辈的影响,这更增加了家庭环境的复杂性。
95后女孩李右溪通过短视频分享甲骨文专业学习经历走红网络,并出版新书《了不起的甲骨文》。
新书《看见不可见社会》围绕“不可见社会”这一核心议题,揭示了社会的不可见部分,进而帮助大家管窥社会如何运转。
谈论失去父母的哀伤时,是否忽略了原生家庭中那些破碎、暴力、控制甚至背叛的情感经验?李昀鋆说,可以理清这些情绪,理清跟去世的亲人的关系,然后接纳自己
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成为她博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她出版了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张良仁教授将考古学与美食探店结合,通过短视频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并以此筹集考古经费重启搁浅的外国考古项目。
张良仁认为,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跟饮食有关,只是过去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饮食考古打开了考古的另外一面,让考古更加贴近生活。
1985年,读高一的杨文斌成为王圣民第一届美育课的学生,多年后看了美国在1989年上映的电影《死亡诗社》后发现,“不就是当年的我们吗?”
郑安德肋是南明时期一位年仅19岁的使臣,他与传教士卜弥格一同被派往罗马寻求外交援助,这段历史在260年后才被发现。
1650年,南明政权派出的使团由卜弥格和郑安德肋组成,试图向罗马教皇寻求军事援助,历经九年穿越三大洲三大洋。
“塑造我们中国成为中国的,有很多来自世界的力量,有北方游牧民族,有中亚波斯印度,有南洋大航海冒险,也有西方的政治理论,没有这些力量的塑造,就没有我们熟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
网络上被人批评的经历,让凯瑟琳意识到,很多女性都像她一样,被困在家务的道德评价中,她们需要帮助。
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