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西杰:最后的古典探险家,记录阿拉伯人最后的游牧生活

几乎与古典式的沙漠探险同时发生的,是伊拉克石油公司开始在阿布扎比和迪拜进行石油勘探。塞西杰这趟旅程的所见所闻,也因此成为对阿拉伯人游牧生活的最后见证。

101 10-31 09:30

“对比夏衍那一代剧作家,现在文学介入现实的深度远远不够”

夏衍推崇和偏爱“大女主”,因此《祝福》中的祥林嫂、《林家铺子》中的林明秀、《在烈火中永生》的江姐,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和原著比,都被夏衍向前推了一步。

98 10-28 17:48

包刚升:AI时代,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改革

在包刚升看来,AI时代的教育重心应该转到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6 1019 10-17 07:58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

拉斯洛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动身去中国之前,他特意造访了几位汉学家,请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好丘”。

7 375 10-09 22:51

在“老漂”家庭里,老年人也需要子女提供情绪价值

让年轻人看见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和亲密关系,有意识地反思和安顿自己的家庭生活。

226 09-26 12:51

拼爹之外又拼妈,帮子女带娃的“老漂”们有哪些困境

很多老人在迟暮之年,开启了“漂”的经历,陈辉称他们为“银发摆渡人”。

222 09-26 12:51

一位工作狂女孩重新回到了寨子

对扎十一惹来说,《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也写了她的阿妈、姐姐,各种女性亲戚和乡邻,是为两代彝族乡村女性的生活做记录。

6 252 09-12 10:40

人文学者不必全部拥抱AI,应该允许“抵抗”的声音存在

最令他震撼的是AI写贾宝玉结婚时,林黛玉气息奄奄,贾宝玉知道新娘是薛宝钗,但是他揭开盖头时在想,盖头这么薄,林妹妹会不会冷?

6 145 09-12 10:40

抗拒成为妈妈那样的人,中国式母女关系为何需要公开讨论

新女性的出现,也让传统母女关系出现变化,这在《中国式母女》中收录的读者来稿部分最为明显。

181 08-29 10:17

学一点人生哲学,对自称社畜、牛马的年轻人有好处

年轻人自称社畜、牛马,在工作中找不到价值感,中年人则在职场和家庭压力之间挣扎,面对普遍的人生困惑时可借助人生哲学寻找答案。

203 08-29 10:01

他们坚毅的脸庞闪着光|2025第一财经年中人文图书

“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长期主义、理想主义,需要尊重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常识,这些内容在短视频里不可能找到,只能在书籍里。”

305 08-21 21:20

浪浪山草台班子现身上海书展,文创、新书蹭上小妖怪热点

电影的火热也延续到了正在进行的2025上海书展。

130 08-18 21:15

第一财经年中人文书单发布,在阅读与旅行中穿透历史

财经媒体为什么坚持做人文阅读报道?人文书单发布现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作出回应。

6 429 08-17 19:12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一生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的中国

尽管一生历经战乱、各种政治动荡,最后终老异国,但直到生命尽头,许倬云依然是个乐观主义者。

226 08-08 10:46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他研究的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7 600 08-04 17:08

美育为何重要?北大为中学教师举办的这个夏令营给出答案

上周,为期三天的北京大学蔡元培美育基金人文美育讲堂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130多所重点中学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了“美育夏令营”。

5 145 07-30 12:56

开埠前的上海并非小渔村,唐宋已是贸易港口

“上海史前文化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

107 07-28 13:12

打工30年,他用相机拍下“中国制造”背后的故事

23年来他守着身边的工业区拍照,用坏了4台相机,拍下200多万张照片,记录下“中国制造”背后,默默无闻的打工人的生活常态。

192 07-28 13:10

最后一堂哲学课

这场特殊对谈从7月15日开始,持续了10天,朱锐以口述的形式完成最后一本著作《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5 102 07-23 15:31

心理咨询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如何帮助国人解决烦恼?

杨文圣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于是结合中国文化构建了更适合中国社会的心理咨询理论。

6 376 06-27 11:55
  • 彭晓玲

    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