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污染防治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李干杰表示“坚守阵地、巩固成果”

第一财经 2019-02-27 09:13:05

作者:章轲    责编:杨志

李干杰说,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思想认识上的摇摆性、污染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工作进展的不平衡性、工作基础的不适应性、自然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

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26日表示,将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依法依规推动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在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受国务院委托,作了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情况以及有关决议落实情况的报告。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8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7月专门加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栗战书委员长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李干杰说,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展改革委等22个部门和单位以及河北等8省(区)人民政府,对照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落实,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加快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确保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有效实施,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法治保障。

李干杰介绍,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完成既定的年度目标任务,超过“十三五”规划序时进度要求。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摄影/章轲

日前召开的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介绍,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8%、10.2%、10.8%。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2.1%,达到51微克/立方米。

全国地表水优良(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17年的67.9%提高到71%,上升3.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从8.3%下降到6.7%,降低1.6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4项生态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中,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比例、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均达到了2020年目标,其他指标也超过了序时进度要求。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多重挑战。”李干杰说,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思想认识上的摇摆性、污染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工作进展的不平衡性、工作基础的不适应性、自然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

据生态环境部调研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弱化,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劲头发生了松动,将经济下行压力简单归结于环境监管过严的模糊认识有所抬头,放松环境监管的风险有所增加。

同时,随着环境治理措施深入推进,越来越要啃硬骨头,一些问题解决的难度在加大。特别是在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方面,部分地区仍对传统产业存在路径依赖,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李干杰说,运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铁路货运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农业投入结构调整还需完善切实有效的政策机制。生态环境风险依然较高,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案件仍高发频发。

李干杰介绍,目前,从工作能力上看,生态环境队伍薄弱,尤其是基层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从工作方式上看,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手段、重监管轻服务的问题依然存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从工作作风上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个别地区、领域和行业的“一刀切”行为影响恶劣。

另外,还有自然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大气环境质量还明显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去年秋冬季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出现10次重污染天气过程。

李干杰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抓好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以及决议落实,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坚定坚决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久战,依法依规推动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