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写晚明史》,在严肃与通俗之间寻找精准的平衡点

第一财经 2019-03-01 14:12:39

作者:彭晓玲    责编:李刚

到了《重写晚明史》,樊树志增加了大量历史细节,使得万历皇帝、徐阶、张居正、崇祯皇帝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有生动体现。

71岁退休后,樊树志不是热衷于养生或旅行,而是用了十年时间,把获奖无数的百万字代表作《晚明史》几乎重写了一遍,篇幅扩充了一倍。

2015年,由《晚明史》的导论部分改写而成的《晚明大变局》率先出版,从全球史视角阐述晚明卷入贸易全球化后带来的经济、思想变革。2018年,又出版了《新政与盛世》和《朝廷与党争》,讲述万历至天启年间王朝由盛变衰的过程。今年上半年,着重讲崇祯一朝历史的《内忧与外患》《王朝的末路》也将出版。至此,这位82岁的历史学家终于完成了《重写晚明史》“五部曲”的写作宏愿。

《重写晚明史》(前三部)

古籍数据库开放提供重写便利

《晚明史》出版于2003年,是当时学术界的一大盛事,还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金民撰文说,国际学界有关明代的通史类著作已有不少,但没有人将目光集中在有着重要地位的晚明时期的专史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明史》“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樊树志回忆,写《晚明史》时,史料搜集的方法还很传统和老派。不管是当时人的记录和官方邸报,或者当事人的文集、日记,都靠去图书馆古籍室看书完成原始资料搜集,范金民将这种史料收集过程比为“披沙拣金”,“皆从辛苦中得来”。但古籍只能抄不能复印,考验史家对史料的熟悉程度和挖掘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阅读范围。盛名之下,樊树志内心其实对《晚明史》还是有不少遗憾,再版时便曾加以修订。

2008年,樊树志从复旦大学历史系退休。差不多也是这时开始,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古籍电子数据库大量开放,足不出户就能查到繁多的资料,为学术研究带来极大便利。台湾地区“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赖瑞和,就是在退休后回到马来西亚老家归隐期间,利用古籍数据库完成了“唐代文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唐代高层文官》。因为查阅到了海量信息,赖瑞和直言《唐代高层文官》是他最满意的一部学术作品。

退休后的樊树志依然保持每天5小时的工作状态。坐在家中那台屏幕宽大的台式电脑前,他也查阅起各种电子版古籍。遍阅了晚明时期留下的文集、奏疏、书信以及各种实录、方志等资料后,一个更丰满、立体、有温度,也令人叹惋的晚明重现眼前,令他萌生了对《晚明史》再做增订的念头。

史料阅读更加广泛后,自然也带来研究视野的扩大和深入。仅《晚明史》的导论部分,就从原来的10多万字变成40万字,于是决定取名《晚明大变局》单独出版。等到全部写作完成,不仅篇幅达到200多万字,很多内容都和原先的《晚明史》不一样了,修订最终变成了重新书写。

在学术与畅销中保持平衡

樊树志出生于抗战爆发那年,全家从湖州逃难到杭州。那一代的学者普遍具有的家国情怀,让他自觉有更加宏大的研究心愿,不只要在学术圈内闻达,还要走出象牙塔,在历史写作中寻找学术与大众、客观与通俗之间的平衡。而这方面,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史景迁显然都是高手,他们的学术著作同时也都是畅销书。

樊树志的研究起始于明清社会经济史,1990年出版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至今还是相关领域的必读参考书目,在海外中国史学界也有广泛影响力。此后,他写了历史传记《万历传》和《崇祯传》,以及《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等通俗历史读物。

《国史概要(第四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5 月版

他的好几本学术著作也很热销。《国史概要》1998年出版后,经由不同出版社再版,截至去年,仅中华书局版就已第23次印刷。《晚明大变局》出版不到4年,销量也已超过9万册。

到了《重写晚明史》,樊树志的写作技巧更加流畅和娴熟了。“五部曲”中除了第一部《晚明大变局》引用了不少经济数据,写法相对中规中矩外,后面四部讲王朝盛衰历史时,增加了大量历史细节,使得万历皇帝、徐阶、张居正、崇祯皇帝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有生动体现。而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展现出来的复杂性、多面性和张力,显然也没法再用二元对立的臧否观点来加以简单评判,显示出历史研究中的迷人之处。

当然,大量增加的历史细节都来自古籍记录,显然也为阅读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有豆瓣网友就留言认为“史料堆积太多”。樊树志说,在有些史料的处理上他也有过顾虑,要在严肃历史写作与通俗易读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还是蛮难”。毕竟历史学家不能像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那样虚实夹杂、情感毕露,“不但要保持100%是真的,每句话都有依据并加以注解,还要生动活泼,这要下点功夫”。

樊树志说,“文革”以前中国历史研究流行“以论带史”,就是强调历史写作要以“论”为主,由“论”来带动史料,结果成了“以论代替史”。“从‘带’变成‘代’,一字之差导致历史写作变得很教条,表现在文字上是很空泛、肤浅。中国历史著作最大的弊端是面目可憎,人家一翻就不想看。”

要扭转这种僵化的写作,达到像范文澜写《中国通史简编》的雅俗共赏程度,以及史景迁、黄仁宇那样的学术畅销,樊树志的处理方式是真实再现历史细节,通过生动的细节叙述把大量历史场景、对话带出来,这样,就算书中不发议论,读者自然也会得出结论。“细节多了以后自然也构成历史真相,或者尽可能向历史真相靠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