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交给代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2019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以实际有力的行动回应了社会的广泛期待,也落实了此前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关于“实质性减税降费”的要求。
减税降费效果巨大
今年的减税降费措施主要有:一是大幅度下调了增值税的税率,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2018年,我国增值税的税收共61529亿元,相当于一个百分点对应着3845亿元的税收收入。以此而言,下调三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减税11536 亿元。
二是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各地可将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下调到16%,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当前我国多数省份执行的现行基本养老保障费率为19%。以此而言,也大约相当于下调了三个百分点, 2018年,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共计50144亿元,以此计算,每个百分点对应的收入是2639亿元,下调三个百分点共计减少收入7917亿元。这样大概算下来,基本上达到了报告中“2019年减税2万亿元”的目标,而这还不算去年底今年初出台的其他减税降费政策。
可以看出,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减税降费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从税基到税率的巨大飞跃。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税收制度,创造出更加“公平、中性、较低税率”的大环境,将极大地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质量与水平,全面提振和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为稳定经济增长构建出坚实的基础。
重整政府收入结构,应对减税压力
在看到减税降费巨大效果的同时,2019年各级财政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如何应对减税带来的压力,是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般而言,在经济下行期,为了提振信心刺激需求而进行的减税操作,一定要另外有压缩财政支出和增发债务这两招从旁边进行策应,以达到政策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之功效。
《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进行了安排。一是把今年的财政赤字率安排为2.8%,比去年预算高0.2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7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0.38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83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9300亿元。在此之外,考虑到稳定增长和地方政府正常建设资金的需要,将地方专项债券扩大到2.15万亿元,净增加8000亿元。
二是压减财政支出,中央财政一般性支出要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地方政府也要主动挖潜,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为此,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绩效管理,大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坚决杜绝那些花钱不见效、花钱低效的支出。
三是多方挖潜、开源。考虑到我国税收收入、财政收入、政府收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可以通过重整政府收入体系这样的“大理财”方式,有效提高财政部门的综合财力。一方面,我国有庞大的国有经济部门,过去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处于上游的国有企业的效益普遍好转,通过提高上缴所有者红利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对冲减税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还积攒了规模可观的财政存量资金,可以通过收回、改变用途等方法,增加可用财力。
总之,通过重整政府收入结构,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四本账”统筹在一起,全面消弭部门财力,就可以显著提高财政部门的综合理财能力,有效应对减税压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介绍去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并展望今年财政政策。
如果外部压力和外部政策明朗化,或许可立刻触发国内政策出台,无需等待外部变动影响到国内的经济数据的时点。
罗志恒认为,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防范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来需要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和提高政策效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稳定和发展。
经济学家们表示,随着已经推出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逐步落地,效果将逐渐显现,未来,两会将有望出台更多积极政策,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支撑。
税务总局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推动税费征管基础全面夯实,并以此为抓手促进效能税务建设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