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境外人才个税优惠政策出炉,粤港澳大湾区11城有望掀起吸引港澳人才热潮

第一财经 2019-03-16 17:33:12

作者:王玉凤    责编:刘展超

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办法,按照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在政策的春风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互通又将迈进一步。

财政部16日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称,广东省、深圳市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下同)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应该是把前海和横琴原有的政策扩展到大湾区在粤的9个城市了,是对境外人才在就业上的税收安排。不过,需要具体的实施细则出台。”

虽然上述政策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但这将无疑直接推升大湾区的人才吸引力。当地观察人士分析称,政策将促进境外企业在大湾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在本地录用人才,大湾区内11个城市可能掀起一轮吸引港澳人才的热潮。

“原有优惠政策扩大到9个城市”

上述通知还规定,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和补贴办法,按照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规定执行。通知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执行。

根据通知,自2013年起,已在广东横琴、深圳前海,以及福建平潭实施了港、澳、台居民、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广东横琴、深圳前海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此次出台的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后,将覆盖横琴、前海两地的已有政策,因此,广东横琴、深圳前海原有的两项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文件自新政策实施之日起废止。

此前,前海也已实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双15%”的政策,对通过认定的境外人才缴纳的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降低个税税率差对其薪酬的影响。而在珠海市横琴新区,则实施“港人港税、澳人澳税”,也就是对在横琴工作的香港、澳门居民个人所得税差额进行补贴,其标准为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与其个人所得按照香港、澳门地区税法测算的应纳税款的差额。

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士来到广东工作。玖明智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尤建兴是香港人。他早在上述前海和横琴补贴政策出台之前,就来到深圳工作。这些年来,他见证了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来深圳就业。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以前香港的朋友来深圳创业或工作,对个人所得税有些顾虑,毕竟香港在这一块的税收政策上,颇有优势,比如说起征点金额较高,但税率较低。不过,自从前海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后,解决了很多香港朋友的顾虑。”

此前,税率是内地企业引进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一个不足之处。但前海在引进人才上进行制度创新、高端人才按照15%征个税后,吸引了不少港澳企业进驻。尤建兴也于几年前进驻前海,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张玉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政策还需要具体的实施细则出台。比如说,是先征后返,还是其他的形式?如果是先征后返,境外人才就需要先足额交税,再提出申请,然后税务部门再核算,最后再返还多出的部分,程序上比较繁琐,耗时较长。 ”

促进企业在大湾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不仅仅是征税的方式。对于珠海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周运贤来说,他盼望大湾区在税收认定机制衔接上的细则出台。

他是澳门人,2015年就来到横琴创业,但是过的是跨城生活:白天在横琴创业,晚上回澳门和家人团聚。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我在横琴交的个税,在澳门能否被认可?这关系到我在澳门生活的便利性。”

虽然细则尚未出台,但上述政策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汇聚更多的人才。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述新政策将直接推升大湾区的人才吸引力,促进港澳人才在大湾区个税方面的无缝对接。

他说:“新政策也将促进企业在大湾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在本地录用人才,消除企业内部与港澳人才薪酬差异。另外,各地的财力决定了对境外人才的吸引力强度,大湾区内11个城市可能掀起一轮吸引港澳人才的热潮。”

针对政策的落地,曹钟雄建议:“要体现程序上的便利,要明晰人才标准和覆盖范围。此外,在人才来源地上,要注意内地人才和境外人才的优惠对等,不应出现人才的地域差异过大。”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际上和我国对于“人才”并无统一适用的判定标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界定也各不相同。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办法,按照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规定执行,即由广东省、深圳市确定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办法。这样使优惠政策与地方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激励效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