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呈现的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2018年会”的精彩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高级经济学家孙涛、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母基金专业委员会主席王忠民就“金融风险的生成逻辑与防控对策”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
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关键,除了银行以外,企业自身需要加强哪些意识?
风险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如何提升储蓄资本的使用效率?
怎样平衡短期措施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信用债违约现象带来哪些反思?
如何及时交易、转移和缓释市场风险?
本期嘉宾主要观点:
孙涛:
要防止流动性风险和资金外流,提升储蓄资本的使用效率
我国居民杠杆率占可支配收入比例超80%
2018年我国信贷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逐步下降,货币金融条件趋紧
短期内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组合:维持资本管制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较低利率水平
需进一步解决资本、人口老龄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问题
技术进步的替代能力或可解决老龄化问题
杨凯生:
符合信贷政策、具备还款意愿和能力是获得银行融资的重要条件
净资产、资本金和负债率是决定企业偿债能力的基础
“拨改贷”后没有建立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
资本金不足导致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企业的资本补充机制
需要明确企业的财务约束机制,保证企业资本金在合理的水平
不应将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应急措施固化和机制化
解决短期问题要避免为日后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困难和障碍
王忠民:
金融周期、金融风暴、非审慎性监管政策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风险管理的市场巨大
在风险估值低、参与者多和供求关系充分的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最有效
不良信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即时交易和缓冲
我国大型银行需要加强缓释机制
信用端出现风险时,应及时在价格端进行重新评估调整,避免供求关系的错乱
需要建立国际认可的、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体系
市场风险是用来交易、转移和缓释的,目前缺少整合不良资产的能力
让风险接盘者有利可图才能真正剥离和隔离风险
市场需要审慎监管而非量化监管,要有独立的风险管理市场
深化金融改革要解决金融不足的问题
监 制: 傅 娆
制片人: 吴 磊
责 编: 许姗姗
编 导: 臧 哲 周宝平
央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提问时表示,督促金融机构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积极满足民营外贸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陈竺呼吁中法合作加强慢病的防控管理,共享生物科技成果与疾病治疗经验,开展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推动更多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落地。
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主体权益非常重要,是做好信用工作的底线要求。
供应链金融数智化通过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融资效率低和风险控制难的问题,推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一增一减”措施,增加信贷投放和减少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