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近日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其中提出支持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机械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是制造业中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务紧迫。但因行业“高碳”属性,相关企业申请绿色债券和贷款面临多重难题。
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机构测算,若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2025年到2060年合计约需20万亿元资金,主要用于生产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和运营投入。以业内有代表性企业年均融资规模推算,国内钢铁企业低碳转型年资金缺口在1000亿元左右。
“钢企融资困难的核心问题是三个不匹配。一是转型项目巨大的资金投入与目前钢铁企业有限的现金流不匹配,二是钢铁企业较长的转型周期与银行能提供的贷款期限不匹配,三是转型项目涉及的前沿技术与银行传统风控偏好不匹配。”在日前召开的钢铁企业低碳转型融资工具箱研讨会上,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高级经理冷家豪如是说。
与会嘉宾认为,虽然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面临来自政策、产业链、碳市场等多重压力,但转型资金缺口巨大,钢企利润近年来整体下滑,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仅855亿元,2024年进一步下跌至429亿元。今年上半年虽回升至592亿元,但企业自有资金仍难覆盖低碳转型所需投入。
与此同时,钢铁企业现有融资工具较单一。据会上披露报告显示,银行贷款仍是钢企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并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居多。且当前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两大金融政策亦待完善,前者支持钢铁企业低碳转型主要通过能效提升、清洁改造、污染治理、固废等通用条目,支持性有限;后者虽对钢企支持更直接,但目前主要停留在地方试点阶段,制度标准和相应激励机制均有待完善。
在实践中,钢铁企业也因所有制、低碳工艺等因素存在融资差异。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低碳首席研究员罗坤表示,目前央企的投资多依赖自筹资金,融资渠道和成本方面具备优势,总体融资压力不大。相反,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受限,且融资成本更高。
部分低碳工艺也面临融资难题。四川冶控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星旻指出,大部分短流程电炉企业降碳优势显著,但面临持续生存发展压力,亟需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目前国内多数银行对钢铁行业信贷政策“一刀切”,在设定准入标准时未区别长短流程。且由于短流程产能和投资规模小于长流程,难以达到基于传统钢铁行业规模设置的高门槛,被银行排除在服务范围外。
在技术改造投入外,钢企低碳转型还涉及较多隐性成本。罗坤表示,企业要想获取转型金融支持,必须制定详细的转型规划,并通过第三方数据核查和认证,随着合规成本累积,吨钢分摊成本抬高。
基于此,罗坤建议金融机构为钢企提供打包式支持,涵盖基础研究、引领性探索以及转型规划等相关费用。此外,他建议金融机构探索产业链金融,通过设置融资门槛等方式,推动下游钢铁应用企业更多采购低碳钢,从而形成产业链合力,推动减排。
“金融机构需要考虑用好用活现有标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判断项目能否做、做得好不好。”冷家豪建议,在衡量钢企低碳转型效果上,需要建立可靠的第三方核证体系,钢企也要建立规范的碳数据管理平台,确保降碳效果可信;同时,项目风控逻辑要从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转向评估转型项目未来的转型效益和现金流,钢企与金融机构开展充分的风险共商。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高级经理张胜轩强调,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钢企和金融机构要相向而行,在转型规划编制、环境信息共享、融资产品设计等方面加强合作。
“我们在河北的转型金融地方实践中发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若能组织钢企和金融机构坐到一块,大家共同交流如何实现产融方面深度合作,其实更能有效落地和推动。”一名与会嘉宾说。
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与绿色金融的互鉴与创新为中瑞合作注入了新的战略动能。
价值链上下游是否能协同联动,形成绿色降碳合力,是推进钢铁脱碳减排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关键。
《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到2025年底,80%以上的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在 “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中国正掀起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浪潮: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能源体系向低碳化全面转型,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立足各地实际培育绿色新动能,不仅推动经济社会迈向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更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与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