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几何品牌开启独立之路,吉利欲用新能源重新定义汽车

第一财经 2019-04-12 17:28:40

作者:杨海艳    责编:李溯婉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将几何品牌称作为一次全新的创业,吉利希望以几何品牌撬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以1.8万辆的海外订单作为开端,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几何在新加坡开启了它的独立之路。

几何并非吉利汽车在新能源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早在2015年广州车展的前夜,吉利就发布了颇为激进的“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计划在2020年,电气化车型在吉利汽车的总销量中占比要达到90%,其中纯电动车占比达到35%。

如果说几年前的计划带给外界更多的是在销量上的决心和勇气,此次几何品牌的发布,则蕴含着吉利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现在和未来更加深远和系统的思考。

吉利对于新能源的思考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兼总裁安聪慧在发布会上表示,作为智能化等一系列行业变化的基础,新能源技术的深入发展,汽车行业的外延将会极大的扩张,为整个汽车产业打开一个“美丽新世界”。他说,在这一趋势下,汽车正在被全新发明和全新定义,新能源和电气化将是未来出行生态的核心驱动力。汽车将从此前由硬件定义软件的时代,走进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在他看来,这是既欧洲发明汽车、美国实现低成本流水线生产、日韩实现精益化生产和低能耗化之后,汽车行业面临的第四大机遇期。

与此前汽车产业的几次机遇期,变革都由外资企业带动不同,在汽车电气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和市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世界新能源的中心。”安聪慧表示。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技术、产业链以及创新领域都有深厚的积淀和优势。以吉利为例,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吉利目前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投入了超过300亿,并形成了全球数千人规模的研发团队。

当下,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进入市场的所谓新势力,都希望能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中占据主动。对于吉利来说,目前虽然其在传统的燃油车市场拥有优势,但在新能源市场上,吉利的新能源标签并不十分明显。在吉利2018年158万辆的销售成绩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不足8万辆。

几何品牌独立试水

几何品牌寄予着吉利希望在新能源市场上快速扩充销量的决心。几何旗下首款车型并非一款SUV车型,而是轿车。之所以选择与其余绝大部分新能源企业不同的产品路线,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在轿车领域,吉利多年来具有优势;另一方面,A级轿车市场依然是最为主流的消费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当下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的背景之下,轿车相对于SUV,在成本上更为可控。

几何不仅承担销量的任务,安聪慧谈到,吉利希望能“全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进化方向”,并表示几何品牌是一次全新的创业。 从目前来看,在国内乃至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虽然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在保有量上占有优势,但对于行业来说,更多的观点则认为,特斯拉才是为新能源市场带来全新思路的“颠覆者”,相较于传统车企,诸如特斯拉在内的新势力们,在电子架构、思维上更为开放和创新。

尤其是当特斯拉国产在即、合资车企纷纷加码新能源,本土新能源品牌想要走出重围,则需要在研发、技术和整个产业链上建立核心竞争力。安聪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特斯拉并非不可追赶。“特斯拉的确有先发优势,毕竟它在电动领域耕耘了快20年了,在电子构架上比传统汽车公司先行一步。”安聪慧说:“传统汽车公司很快就在电子构架上迅速追赶上来,并且利用自身在物理构架和整车制造质量、成本优势,实现在电动车领域的后来居上。”

在他看来,未来车企竞争的核心在于,产品硬件之外,能否满足包括驾驶在内的全场景需求,并实现广泛互联、物联的应用,以及能否带给消费者更为创新和多维的体验。

从技术和人员储备上看,到目前为止,吉利在新能源研发及产业布局上的投入已超过300亿元,拥有300多项技术专利。同时,吉利汽车还整合全球资源,加强与沃尔沃的技术协同,携手宁德时代、博世、联合电子、博格华纳、西门子等供应商,联合打造新能源生态产业链。

吉利想要在新能源领域引领未来,更重要的是放下包袱,以更加创新的思路对自我进行颠覆。几何品牌的独立势在必行。林杰告诉记者,几何品牌将建立独立的渠道,并从用户使用的场景着手,去建立服务生态,思路上完全不同于传统汽车的4S模式。与此同时,“几何品牌作为吉利汽车集团旗下的独立子品牌,高端纯电品牌,吉利在智能化、车联网、轻量化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也将率先使用在几何的产品上。”他说。

事实上,包括长城、广汽新能源在内的企业,在夯实产品技术的同时,也都纷纷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进行运作,在渠道、体验和服务上重新构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