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道、公园到商场、游乐园,每个人都离不开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而城市空间的舒适程度也是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好的城市空间会成为城市的地标,改变整个城市的样貌。JERDE(捷得)董事会主席兼设计总监John Simones认为,好的城市空间应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Yi:YiMagazine
S:John Simones
Yi:城市空间设计中常常需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捷得在具体案例中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S:人和自然的相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为了达到二者的平衡,在建筑设计中会利用很多自然元素,或者利用自然所提供的空间。只有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和元素,达到人在这些空间中休息、交换想法、社交的目的,使之成为周边区域的一个热点,才算是人与自然的平衡。自然并不是指狭义的花草树木,结合自然元素也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植物放在建筑上,所有表现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都应该建立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自然元素不可能只是一个装饰性的存在,不能为了制造一种自然环境而做相应的绿化,而是要考虑到场地本身的环境,利用周边的元素营造出自然环境的氛围,而不是制造。比如日本福冈的博多运河城,是在室内开发了一条贯穿整个商场的运河,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气氛,沿途会有景观、灯、瀑布,融入自然元素。
Yi: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城市空间的发展?
S:中国在短短几十年中达成了美国花了很长时间才获得的成就。现在美国的商场跟40年前没太大变化,但中国的购物中心已经不仅仅是物质交换的场所,更升华到精神消费的层面,有文化、娱乐的体验,还有社交功能,这让设计方有机会通过设计营造更多不同功能的场所。中国的城市空间已经从设计专属场所发展到为普罗大众设计空间的阶段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也会遗留一些问题,城市需要时间消化这么多年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成果。这些成果展现在城市的每一栋建筑和空间,以及每一个城市居民的活动里。城市是第一层画布,每一层上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层又一层的色彩添加上去,就会形成一幅完整有张力的画作。
Yi:捷得参与了上海豫园改造项目,在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结合方面有何经验分享?
S:旧城改造是非常有趣的项目。得益于中国非常深厚悠长的历史,在很多建筑中都能看到历史的积淀。从历史建筑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形态。除了建筑还包括很多小街巷,它们在城市里是很适合改造成大家喝杯咖啡放慢生活节奏的空间的。当然也有一些新的元素可以代入,并不是生硬的植入,而是希望能够把旧的历史街区通过新的方法演绎,使它重新焕发生命。改造历史建筑讲究以古为鉴,比如豫园项目,我们从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吸收了很多想法,改造豫园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充满限制的场地条件下还原出一个能够适应现在以及未来的商业活动的项目。我们设计了一个下沉庭院,连带着室内剧场,两个剧场以一道水墙相隔。看与被看、曲径通幽的感觉,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视线和物理上的转换方式,灵感都来源于豫园本身的园林设计。
Yi:如何定义好建筑?
S:我们不会为了猎奇而去做造型,也不会跟风时尚潮流。人来人往,不变的是时间留下来的评价,潮流永远是在一小段时间里受人追捧。真正的好设计是能够长时间被人记住的,甚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捷得不会去追求刻意的颜色、标新立异的形态,我们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自然而启发的灵感,由这些灵感延伸出来的设计,才能够长久地被人接受,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才是一个建筑师应该做的。
迪拜一直靠虚拟的钱的流动来生存,而它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建造将虚拟变为实体。在这里,建造是一则传说,是身份的源泉,是它本身的目的。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来到上海,他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也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卢努甘卡是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留给世人的一连串瑰宝中最闪耀的那一个。巴瓦早已蜚声国际,被评价为“将现代形式及感受和谐舒适地融入本土建筑传统”。
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城市交集展厅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最后一场展览聚焦华盖建筑师及其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代表作。
上海西岸大剧院正式开业,未来三个月将呈现多元演艺内容,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