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其传记作家范亨斯贝根曾引用一位日本景仰者的话:在日本,高迪的作品只会放在博物馆,而在巴塞罗那,它却与整座城市融为一体。
高迪曾经说:“我的客户不着急。”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客户应该是上帝,他最重要的建筑、巴塞罗那的圣家堂的建造施工已经延续了三个世纪,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完成。这件加泰罗尼亚最著名的建筑以其充满想象力的外观吸引着全球参观者,也像一件有机生命体一样在持续生长。
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日前推出的“2025西班牙艺术季”中,两个以高迪为主题的展览同时举办,也为上海观众带来一次走近并沉浸于高迪世界的机会。
安东尼·高迪1852年6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雷乌斯一个铜匠世家。在“物乐其华:高迪之声”的展览现场,我们会听到西班牙最后几个保留了手工传统的铜匠作坊的声音,这些声音曾经伴随高迪成长,他也在父亲的工场中学会了如何用这种充满手工感的形式去创作和表达。
高迪的建筑生涯根植于两股时代风潮:其一是新艺术运动——针对工业化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制造的状况,艺术家希望创造出一种符合新时代的艺术形式,也以此回应工业批量化生产的粗糙。其二是加泰罗尼亚文化复兴运动——艺术家希望从民族特质、风景地貌和文化传统中汲取养料,缔造民族身份认同。
“物乐其华:高迪之声”的策展人、巴塞罗那大学教授、艺术家约瑟·塞尔达通过声音和影像的形式,让观众沉浸于加泰罗尼亚的风土人情中,也展现了这些风貌如何与高迪的创作休戚相关。这里有风蚀洞穴的声音——自然的纹理让人联想到高迪建筑中绝不重复的曲线;海浪的声音——米拉之家的屋顶仿佛就像是海浪在沙滩上留下的痕迹;节庆活动中叠人塔的声音——圣家堂几座拔地而起的高塔的灵感就来源于此。展览本身也呈现了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如何与高迪的建筑产生共鸣。
“绚烂归朴:高迪与他的时代”则以一系列文献资料全面介绍了高迪的建筑和成就。高迪可以超越陈旧的样本教材,想象出某个建筑,然后将它变为现实。在很多人看来,他的建筑就像迪士尼一样充满了幻想的意味,但是,在形成感官冲击的同时,它们又体现出深刻的质朴感。
在高迪的建筑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成熟期的作品大部分都集中在巴塞罗那。实际上,高迪正赶上了巴塞罗那的城区扩建,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纷纷花大价钱寻找有才华的建筑师为自己建造住宅,高迪的奇思妙想因此得以在巴塞罗那生根发芽。
用砖、石块、碎石、釉砖等拼成充满异域风情立面的文森之家;具有摄人心魄的龙形铸铁大门的古埃尔庄园;简朴外观掩映下兼具奢华与神秘感的砖砌森林古埃尔宫;梦幻般的乌托邦社区古埃尔公园;建筑立面仿佛是抽象画的巴特罗之家;从里到外全由曲面构成的米拉之家……最后,还有高迪用毕生心血缔造的圣家堂。
圣家堂几乎是贯穿高迪整个建筑生涯的一项工程,他生命的最后八年则是全身心投入其中。圣家堂并未像起初预想的那样很快完成,一方面,相关人士接连去世、资金匮乏——有时候,高迪甚至需要亲自为教堂筹款;另一方面,高迪自己的灵感方向也是神鬼难测,他不会依赖设计图纸,更强调依照模型或施工现场即兴创作。
1900年,他完成了一座立面。1918年,他完成了一座钟塔。高迪的创作过程费时费力,他会在整个郊区游荡,寻找可以充当基督、若瑟、圣母以及所有圣徒和天使的模特,他会步行数日,找到合适的圣诞树、模样恰当的鸡和毛驴。他甚至去医院申请观摩人们咽气时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很多雕塑家因为难以适应工作节奏而选择离开。在高迪的工场,激情与偏执都被提炼到石头里。
他也为圣家堂周围的规划提出了建议,周边街区留出了充分的空间,让人们从几百米外就能看到圣家堂的风采。钟塔的外壳充满孔洞,像是一个个蜂巢,又像是被海浪冲刷的沙子城堡。走进教堂的耶稣诞生立面,观者仿佛站在险峻悬崖下方,会觉得整个建筑随时可能坍塌下来,这种仿佛无视重力的建筑,令观者感受到神圣和敬畏。
1926年7月7日,高迪如往常一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离开教堂,在前去做礼拜的途中被一辆电车撞倒。起初,列车员以为这位胡子拉碴、衣着朴素的老人只是一个“醉酒的流浪汉”。高迪于三天后离世,他的灵柩被送入圣家堂的地下墓穴。
雕塑家马塔马拉是高迪晚年的朋友,他记得高迪曾经为圣家堂设想过数座巨大的铜钟,由于资金不足,这些设想没能化为现实。在“物乐其华:高迪之声”的展览中,塞尔达依据其设想在景德镇用陶瓷烧制出它们。不知它们被敲响的时候,观众是否能在冥冥中与高迪产生一些共鸣。
在高迪的有生之年,圣家堂已经成为全球朝圣之地,在他去世之后,其建造也一直在持续。根据最新的消息,圣家堂有望在2026年高迪逝世100周年之际竣工。
今年是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上海久事美术馆推出的“2025西班牙艺术季”将由5月24日持续至10月22日,让观众从建筑、艺术、人文、历史、科技等多个维度,深入领略西班牙艺术的魅力。除了两场高迪主题的展览,“乔治·兰多:我想描绘生命”也已经开幕,在之后的几个月内,“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和收藏”和“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藏品VR展”也将陆续举行。
“这是我们首次以多馆联动的模式,在外滩久事美术馆群落四处场馆——外滩1号、18号、27号和北京东路230号——推出五大西班牙艺术展览。”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空空告诉第一财经,“展览期间也将策划推出一系列围绕西班牙建筑、文学、电影等主题的公共教育和亲子研学活动,同时在外滩推出文创快闪店,呈现百余件展览相关的文创周边产品”。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电力系统一直被称为欧盟的“能源孤岛”。
迪拜一直靠虚拟的钱的流动来生存,而它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建造将虚拟变为实体。在这里,建造是一则传说,是身份的源泉,是它本身的目的。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来到上海,他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也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卢努甘卡是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留给世人的一连串瑰宝中最闪耀的那一个。巴瓦早已蜚声国际,被评价为“将现代形式及感受和谐舒适地融入本土建筑传统”。
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城市交集展厅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最后一场展览聚焦华盖建筑师及其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