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机的出现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屏幕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早已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从小到大,种类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国的显示产业也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缺芯少屏”,到今天的整体产业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从“跟跑”到“并跑”,并努力向“领跑”前进。本期《意见领袖》张媛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欧阳钟灿,一起探究“中国屏”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没有议价权
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液晶面板产量最大的国家,然而这个“第一”来的却并不容易。二十多年前,大陆还没有能做液晶显示的企业,一台普普通通的电视从海外进口要一万多元人民币,议价权在国外企业手中,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欧阳钟灿说,当时有一批中国企业家想发展自己的液晶显示产业,其中就包括京东方的创始人王东升。他从韩国现代手中买了一条三代液晶产线,又把200多位韩国工程师请到中国。有了技术基础,京东方卖掉三代线,自己建造了五代线、六代线。京东方的这条国产六代线也是中国第一条六代线,有了自己“造屏”的能力,显示器的价格迅速降低。
Tips:液晶线代数决定液晶玻璃基板尺寸,代数越高,尺寸越大。五代线可以生产电脑液晶屏幕,六代线可以做电视大屏。
只要政策正确液晶显示产业就不会过剩
中国液晶显示产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科学家、企业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欧阳钟灿表示,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要依靠专家。
“液晶的成功就是政府指导得对,发改委、工信部每三年有一个行动计划(《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请我们专家去提要支持什么,就是4K、8K(超高清分辨率),”欧阳钟灿说道,“4K、8K是中国液晶显示做第一、做好、做强的一个保证。”
欧阳钟灿同时说,日本借着明年冬京奥运会的契机已经在发展8K,超高清分辨率显示可以带动全国广播系统的改变,这将带来电视机更新换代的需求,液晶面板就不会过剩。
与此同时,欧阳钟灿也强调,面对新的形势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让产业发展更有序。他说目前国内已经有八条六代线在建或建成,虽然数量不多,但不一定都能成功。因为一条六代线就需要400多亿元的投资,没有资质的企业或者财政收入压力大的地区不能盲目上马。
液晶技术在大尺寸显示领域仍是主流
近十年以来,越来越智能化的移动产品逐渐替代电视、电脑等传统大屏设备,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主力军。这也让OLED成为了市场关注的明星显示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几乎无穷高的对比度、较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柔性显示等优点,各大手机厂商也在更多的生产OLED屏设备。
然而,欧阳钟灿对液晶产业的未来却并不担忧,他表示,液晶和OLED现在是并存的状态,将来也会是,因为在大尺寸显示领域,液晶技术仍是主流,在小尺寸显示领域,OLED才会显示出它的优势。
张媛:不会形成替代吗?比如说AMOLED替代了LCD?会不会?
欧阳钟灿:不会,大尺寸绝对不会,这是我们的观点,不一定对的,绝对不会替代,因为它成本太高。
谈到最近火热的柔性屏,欧阳钟灿认为这一定是代表了未来显示发展的方向。但在决定柔性屏质量的关键材料——基板塑料环节,中国还存在短板,还需要从日本和韩国进口。目前中国已经在布局,一些从事偏正片生产的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电子产业需要更多的“任正非”们
一生致力于科研事业的欧阳钟灿在谈到技术落地形成产业时,充分肯定了企业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他说“搞生产离不开企业家”,在回顾液晶显示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时,欧阳钟灿院士细数了从技术到产业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对于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他如数家珍,情到深处时更是一度哽咽。
“有一句名言要搞高技术,董事长一定不要叫科学家去打工,搞生产该用企业家用企业家,李东生是企业家,王东升是企业家,任正非也是企业家,我对企业家这些人了解,他们有很高的品质,我看过任正非的书,他在发展最艰难的时候他母亲刚去世。王东升也是,对专家非常尊敬,他要接班的话他也请我们去,他也感谢我们,我们也感谢他。”说着说着,欧阳院士眼眶湿润了。
“企业家他有一个志向,我既然投身这个企业,我就要为它发展,所以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克服,所以电子产业一定要有很多像任正非这种企业家才能发展。”
“国内‘4+4’模式的初衷就是为培养学科领袖而设立的。当时设计的方案是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培养学术带头人。”有医学专家指出。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表示,中国采取必要反制措施,既是维护自身权益,也是为捍卫国际规则秩序与公平正义。
有关院士专家表示,要坚持以水定绿,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与会的美国商界领袖包括思科CEO罗宾斯、摩根大通CEO戴蒙和花旗集团CEO弗雷泽等。
欧阳明高预计,今后几年插混(不含增程)份额还会上涨,有望提升至50%,纯电市场份额降低至4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