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的最大特点就是强制性。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是逃不掉的。”另一种翻译是:“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
因此,税收总是冷冰冰的。
一名记者问一位伦敦市民: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市民指着税务局大楼说:最想炸掉它。
当然这只是气话。
以上这两个例子,我在1994年出版的《’94新税制与税收流失》一书中引用过。
能不能让税收带有温度?
在2017年减税降费1万亿元、2018年1.3万亿元的基础上,2019年再减税降费2万亿元左右。全国两会上的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
除了增值税、所得税、“六税两费”等一些税收“主菜”得到减免之外,我们发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税费也得到了减免。
减税降费惠及民生
我们可以看三个例子。
例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表示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供暖期结束,对“三北”地区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供热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向居民供热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三北”地区指的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例二:财政部为支持国家铁路建设,对企业投资者持有2019~2023年发行的铁路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个人投资者持有2019~2023年发行的铁路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例三: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告2019年第60号,为鼓励污染防治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更好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公告所称第三方防治企业是指受排污企业或政府委托,负责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维护的企业。
类似的还有减半征收的民航发展基金等。
财政的一收一支,都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导向。从以上数据可知,财政的调节功能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得到体现。
从4、5月份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认为,没有其他办法,比减税降费更有效。
减税降费中企业的获得感
可以举一个浙江的例子。
刘海丽是宁波一包装箱生产企业的财务会计。
“从4月1日起,制造业之前16%的税率降至13%,降幅之大超过我们预期,真是有点小‘惊喜’。这样一来,产品销售价格中,含的税就可以减少,产品价格也可以相应降低。这不,我正忙着算产品的新成本价。”刘海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公司年收入5135279.56元,增值税(销项税)为708314.42元;年成本4743825.32元,增值税(进项税)为654320.73元,公司实际应缴纳增值税为53993.69元;今年一季度,公司收入1025739.25元,成本947319.62元,还是按16%税率计,应缴纳增值税为10816.50元,4月1日后,按新税率13%计,以公司去年收入和成本为例,今年企业实际应缴纳增值税为46829.33元,比去年少缴税额7164.36元。
“其他的以增值税为基数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以及以收入为基数的印花税等小税种的税额也相应减少,企业所得税由10%降至5%。”
除了减税,刘海丽对5月1日降社保费率这个事,也非常高兴。“对我们企业来说,还没有其他什么办法比减税、降社保费率这种办法,来得更直接,给企业带来的感受更公平、更有效。”
刘海丽所在的公司年人均数仅18人,目前社保缴纳基数基本上以当地社保最低基数3279元/月/人为主,其中企业应缴791.90元/月/人,个人应缴360.70元/月/人。
按以往惯例,每年5月份,社保基数都会作一次调增。“企业部分大概每人每月会递增100多元,一年下来,这个数目也不小,这是我们企业一块很大的支出。5月1日起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原规定的20%降至16%,同时降低缴费基数,这不仅能减轻企业负担,员工特别是低收入员工,拿到手的工资也有望增加。”
如何应对地方的财政收入减少
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的财政收入减少,各地如何做好财政工作。可以举宁波的例子。
一方面,坚决落实政策。4月初,宁波市纪委、市监委,宁波市税务局又联合发文《关于深化协作保障全市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通知》,深化协作,全力保障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另一方面,严守财政纪律。在今年宁波市财政预算报告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全市各级各部门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公共效益。
宁波市财政局的“2019年度宁波市财政工作要点”中,对此也有明确说明: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密切关注经济运行走势以及税制改革、减税降费对收入的影响,合理把握组织收入力度、进度和节奏;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梳理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盘活各类政府资源;健全财政支出政策决策机制,完善民生支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评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精打细算,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
可见,减税降费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征税人与纳税人。因此,更需要提高税收的温度。
(作者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中部之声”微信公众号,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方案涵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国有“三资”管理等9大方面35项改革任务
2025年,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向财政传导,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介绍去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并展望今年财政政策。
陆家嘴金融沙龙第四期活动即将精彩呈现,主题为《“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以商业银行的视角》。
民生主题记者会要点,多图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