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闸以来,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上交所已受理的科创板申报公司达到100家,期间还出现了首家红筹企业发行CDR的申请。从已受理企业行业分布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家数居前。科创板的推进目前到了什么样的状态?在公司和行业选择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另一方面,从3月12日第十八届发审委履任以来,IPO审核通过率已回升至近90%,通过发审会的企业不少在10日内就拿到IPO批文。主板通过率的提升是不是也有科创板的带动效应?近期A股出现一定的调整,会不会对科创板的推进产生一些影响?
本期《资本有道》邀请了融悦资产基金经理王章亮先生。在专访中,王章亮认为,市场调整和科创板预期关联不大,科创板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范本。
“1+6”是一场从“审核逻辑”到“服务逻辑”的深层转变:过去更依赖“一刀切”的财务指标,现在更注重“分阶段、分领域”的精准支持;过去更强调“风险防控”,现在更注重“风险共担”——通过专业机构、老股东等“知根知底”的投资者参与,将市场风险分散到更具风险识别能力的主体中。
全力把学会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决策咨询高端智库平台。
更好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资本市场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挑战,应当如何应对,是当下关注的重点。
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对外开放的战略定力,提升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