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财经 2019-05-14 18:54:31

作者:陈雯    责编:任绍敏

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进而引发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带动新兴产业成长,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产生区域和城市创新要素集聚的“连锁效应”,将真正推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创新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进而引发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带动新兴产业成长,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产生区域和城市创新要素集聚的“连锁效应”,将真正推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科技创新功能应该是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不可或缺的标配。世界六大城市群拥有80%以上的全球TOP 200高校以及将近60%的世界500强企业,因而是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策源地。长三角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在我国以北京、上海、粤港澳作为国际科创中心,以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创新体系战略布局中,长三角拥有一个国际科创中心和两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同时还拥有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苏州、宁波、无锡等科技实力较为雄厚的城市。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应该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的主体力量和核心区域。新一轮科技竞争大幕早已拉开,长三角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位置,使命和责任重大。

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科技布局应该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更宽广格局,应瞄准影响人类健康、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智能科学、地球科学)做出应有贡献。当前的科学研究前沿,一方面瞄准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产业化的技术领域,开展信息、材料、生命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如电影“流浪地球”的场景看似科幻的杞人忧天,却也是在提醒人类关注地球及行星变化,开展“人类世”及行星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研究,是服务全人类的善行;同时面向重大问题的多学科融合系统研究,正日益成为科技关注焦点和热点。

长三角科学研究方向的谋划,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自身能力和已有基础的供给,更需要从人类发展需求出发,以更深远博大的眼光瞄准人类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多学科组织力量,系统集成,聚力突破。为此,目前最需要改变现行的科研项目短期考核评估机制,让科学家有更大空间和时间进行自由探索和思想翱翔。按照现在的方式,一个科技项目往往半年或一年就要进行考核,只能让科学家基于原有的思维范式和工作交账,很难谈得上推陈出新。

以科学研究和原创思想为基点、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研发为转介、以产业化和市场化生产应用为出口,构建一条全链条式创新-产业体系。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式分工,奠定了长三角科技和产业分工的一体化格局,链条中的科学地位也代表了城市地位,因而这一分工格局也勾勒出城市功能的等级分工。从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到产品化的链条中每一个环节在各个城市的分布和分工协作,就构成长三角的创新一体化新格局。

科学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金字塔顶尖和潮流引领,肩负服务人类发展共同需求,代表国家参与和开拓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新格局的担当和使命,更代表着一个城市在国家创新体系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长三角应当有一部分有实力城市勇于担当科学研究重任。然而,正因为科学研究并非是短期内有产出的行为,长三角中不少城市更鼓励发展实用性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转化,甚至个别原本以科学研究见长的城市,不能持续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导致科技后劲不足,难以促进城市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长三角三省一市2017年授权专利总数为572011件,占全国授权专利总数的33.24%,在全国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如果进一步看专利的构成,其中发明专利103381件,实用新型专利319039件,外观设计专利149591件,分别占长三角授权专利总数的18.07%、55.77%、26.15%,总体上以企业为主体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这也折射出长三角科技创新急功近利的成分居多,仍需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在创新-产业的全链条体系中,大部分的二三四线城市承担着技术研发应用和产品产业化的任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转移平台数据显示,长三角授权专利基本在三省一市内部转移转化,在发生转移的32117件授权专利中,有30763件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内部转化,占长三角授权专利转移总数的95.78%。上海2016年发生转移的专利有8228件,其中在长三角内部发生转移的有5137件,占上海发生转移专利的62.44%。这也说明长三角地区创新合作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转化能力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促进区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可以获取更多的发展收益。

科学技术不仅仅应用于城市产业发展,也应该广泛运用于乡村振兴中。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乡村绿色农产品升级、生态品价值转化,如生态种植和自然农法技术应用,不再使用农药化肥,“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生产健康营养的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又满足城市生活水平提升需求;又如资源环境技术的研发,可以为分散化乡村带来干净、循环、低污染、资源化的绿色基础设施,将技术信息赋权给农民,可以培养知识农民,进而找出一条知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当科学与技术取代资源、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域发展才具有较大可持续性和发展韧性,科技引擎的发动机必然推动长三角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中央民盟生态环境委员会成员、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