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对于房价的贡献主要反映在住房周围的邻里要素中,合理评估住房周围蓝绿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成为核算城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点。
超级高铁环线以后还会越来越多,形成大环套小环、环环相通的路网布局,真正建成高效、便捷、绿色的“轨道上的长三角”。
继续深入探索跨行政区责权利分担清晰、协同管理协调的行政制度,探索政府、市场、公众等多主体共治的一体化机制,构建较为完整的区域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任重道远。
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上海大都市圈,率先推进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近沪城市的同城化。
在长三角争当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历史使命中,江苏理当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方面破难点、疏堵点、再攀高峰。
生态资源是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资源越稀缺,价格越高,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已经到了生态资产越来越稀缺、生态产品的资本价值越能体现的时候。为此需要技术和制度转型,推进政府和企业的思维和理念转变,掌握好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在保护中寻求绿色发展的路径和生态产品增值路径,迫切需要建立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各省的“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也浓墨重彩布局基础研究的创新格局。不过,长三角的基础研究仍需要统筹谋划,打好组合拳,发挥更大作用和功效。
长期以来自然资产价值没有纳入核算之中,各界对于公共生态品的使用鲜有付费认知,这种状况适用于优质生态品无需投入即可源源不断获取,但无法支撑需要大量持续投入的生态品,如太湖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目前缺少付费及谈判协商制度及市场化运作机制,这也是太湖流域生态补偿的要义所在。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如何补上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保障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原宿表参道街区发展转型过程中对消费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的精准把握,对街区干净自然安全的环境营造,对社区参与街区共同缔造的治理体系,可为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推进和全局性受益的战略,当陷入短期思维并采取不计一切代价的短期举措时,难免会形成不利于长期发展的行为决策。
长三角区域具备了国家战略的价值意义,也在于区域本身优势和特质,这个区域以上海为核心,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社会联系往来十分密切,是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生态绿色如何嵌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中,也就是绿水青山如何转变为金山银山,其转化机制的核心在产业选择上。
只有各层级规划各司其职、纵横相互衔接,才能够体现规划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才有可能整合不同尺度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管理。
需要寻求能够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目标,推动二者共惠共生的绿色创新思路和路径,即加快绿色创新,推动生态经济和企业绿色化发展,为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培育新增长点提供一条新出路和转型新动能。
长三角不仅要大力推动区域内一体化进程,练好“内功”,更要继续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将背靠长江水和面向太平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有机统一,使开放继续成为强劲活跃增长极的不竭动力。
从我国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现实来看,多个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往往推进效果并不理想,不如一个中心城市为首的都市圈更易形成共识和凝聚力。
市场“看不见的手”依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来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产业分工,既要有效引导市场,也需提升市场自身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进而引发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带动新兴产业成长,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产生区域和城市创新要素集聚的“连锁效应”,将真正推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在示范区改革创新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科学推动跨界率先协调发展,事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意图的落地和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