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科研原创力上加快突破,离不开一大批大型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开放共享。
今年5月,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一重大战略实施五周年。5月14日,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位于上海张江海科路园区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下称“蛋白质设施”),了解它的共享开放成果。
蛋白质设施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它集成了具有不同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仪器和设备,形成了蛋白质研究的先进体系,在分析精度、检测极限和处理通量上均取得了突破。
蛋白质设施核磁技术主管刘志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的900兆核磁谱仪自2015年初免费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前来申请使用仪器。“我们有专门的用户专家委员会对这些申请做评审,因为仪器资源有限,而用户在逐步增加,只有谁做得最好,谁就用得最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家之间在科研上的竞争。”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8年底,蛋白质(上海)设施用户已覆盖全国23省市、以及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90多家用户单位。
蛋白质设施自2015年1月起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用户开放。截至2018年底,蛋白质设施已累计运行超过53万小时,累计服务46.7万小时,累计服务4822个课题。
同时,蛋白质设施的外部用户、in-house研究团队、技术团队均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共发表SCI论文718篇,其中一区论文358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231篇,包括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39篇。
其中,用户成果获得8项国家级奖项。比如,清华大学施一公课题组使用蛋白质设施的质谱系统,揭示了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该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李伯良课题组使用蛋白质设施的复合激光显微镜系统,提出了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该成果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如今,蛋白质设施南邻上海科技大学,西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东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海科路园区,从地理位置上进一步加深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区域集成化优势,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成果积累、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超大特大城市政区治理研究,之所以研究方法上要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的赋能,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主线,加快向“强功能”跃升。接下来还有哪些重点布局?
中国城市的科研产出增长迅速,北京和上海在科研产出的总量上处于领先位置。
北美城市前五占四席,中国城市以深圳最高,排名第八,香港、上海、北京分列第11、14、1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