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故事的开始,我们先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蛋白质?
你肯定会说,这还不简单,我们吃鸡蛋、喝牛奶不就是为了补充身体中的蛋白质吗?
没错。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蛋白质不仅是生命的基石,更是一个“万能工具箱”,它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很多年来,人类一直希望通过生物技术,能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个“工具箱”去解决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各种挑战。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每种氨基酸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形状,它们一个接一个手拉手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长长的链条,这就是蛋白质序列,这个序列决定了这条链条会如何扭曲、折叠成独一无二的形状,而这个形状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每天和这些奇妙的蛋白质打交道的人。
刘灏,上海天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他和团队希望通过通用大模型技术,为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等众多领域,提供从蛋白质设计、实验验证到小试、中试、商业化生产一站式、全流程的 AI 蛋白质整体解决方案。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中,他荣获了“青年先锋”的称号。
AI,会是人类利用蛋白质的“终极答案”吗?
2016年,AlphaGo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那一刻,人工智能开始广泛进入了公众视野。那时正准备攻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的刘灏,和许多人一样被这场人机对决深深震撼。他开始隐隐觉得,生物科学领域一直依靠传统实验方法进行蛋白质设计和改造的道路,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果AI能够在如此复杂的围棋对弈中胜过人类最顶尖的选手,那么它是否也能成为帮助我们理解和设计蛋白质的新型工具呢?出于这样的思考,在读博期间,刘灏开始尝试将AI引入自己的蛋白质研究中。
2020年AlphaFold 2发布,它解决了困扰生物学家50多年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准确地从蛋白质的序列预测它的结构,这更加坚定了刘灏要将AI与蛋白质设计深度融合的想法。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尝试,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刘灏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蛋白质设计的过程,它就像是“大海捞针”。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以我们最常见的蛋白质为例,它的平均长度大概是361个氨基酸,如果要对蛋白质进行改造,改变1个氨基酸,它的可能性大概是6000多种,改变2个氨基酸,它的可能性就是2300多万,要改变3个氨基酸,这个数量就变成了500多亿,如果把它的整个空间算出来,大概是20的361次方,即使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原子都拿来做实验都没法满足这么大的实验空间。而过去传统的蛋白质开发几乎完全依赖专家经验和大量试错,效率非常低。这一次,AI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蛋白质世界。
有了AI,蛋白质设计改造就“万事俱备”了吗?
AI打破了专家经验的思维局限,经常会给出“不同寻常”的设计思路,这让刘灏和团队既震惊又兴奋。然而,将新技术推向市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天鹜科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客户都对这样一个新技术保持观望态度,大家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市场接受度的挑战,刘灏和他的伙伴们没有选择等待,而是主动调整了商业模式,从原来只通过 AI 设计出序列,交给下游客户去做验证,转变为组建自己的实验团队,通过“干实验”计算和生物、化学的“湿实验”,把蛋白质的性能验证好,利用“干和湿”的实验迭代做出自己的真实案例,再去说服下游的客户。事实证明,这种“AI设计+实验验证”的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迭代,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可靠的产品解决方案。
刘灏告诉我们,AI设计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壁垒在于“规模化落地”。这是很多技术型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天鹜科技也同样面临着挑战。
AI“破译”,I人“破圈”
在奇妙的蛋白质世界里,AI正像一把钥匙,打开一个个曾经紧锁的“盲盒”。而对刘灏来说,这场探索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对自我的挑战。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尤其是性格上的调整,这在最初的时候甚至让他感到有些痛苦。
虽然用AI进行蛋白质设计改造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也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展现出它的价值。但刘灏说,这一切其实才刚刚起步。2022年算是AI+蛋白质设计的元年,目前这一领域还处在不折不扣的“婴儿期”。他和团队成员们都在为了这个尚在“襁褓”中的技术埋头苦干。在天鹜科技的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闪烁着蛋白质结构的3D模型,实验台上摆放着各种酶制剂样品。这里没有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只有用一行行代码、一组组实验数据展示出的对技术的不懈探索。
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刘灏在“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中获得了“青年先锋”的称号,他说这既是对他工作成果的肯定,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Z世代科创人用AI撬动生命科学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