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微融资:参与主体资质和信息鸿沟待解

第一财经 2019-05-19 17:13:05

作者:周楠    责编:黄向东

银行、新金融、类金融等多主体参与之下,金融资质和牌照还存在乱象。

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未来或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供应链金融,现阶段发展情况如何?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哪些作用?在日前于福州举办的“2019中国供应链高峰论坛”期间,上述议题贯穿于两天的会议议程中。

通常来讲,供应链金融即依托供应链运营开展金融业务,加速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动,同时通过金融业务的开展推动供应链更好发展。目前,银行、新金融、类金融、自金融等多主体可从事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

“我前段时间关注到交易银行方面,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在这些银行现在都已经做起来了。租赁公司的保理业务,特别是反向保理。还有新金融,它们做得更活,甚至包括票据都做。”谈到金融主体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供应链金融委员会主任、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提到。

市场主体的活跃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弊端和风险,首先体现为金融资质牌照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提到,参与供应链金融的部分主体并没有从事金融业务的资质跟牌照,由此出现部分乱象。

其次,市场主体活跃的同时,供应链金融数据私有化、单边化、封闭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董希淼举例谈到,“比如金融机构,想打造自己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或者想自己把整个供应链全部‘吃’下来,都做好,业务都在自己这里做。对核心企业来说,掌握了很多数据,在整个供应链生态里面谈判能力很强,也想把整个链条主要锁定、封闭在自己这里。”

上述问题即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一大痛点:数据鸿沟,信息孤岛,即核心企业数据单边化、私有化、封闭化。

有金融机构人士对此有同感。“我们希望了解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但是多层次的信息穿透很难,因为特别是涉及到供应链的时候,很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过程又非常复杂。”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谈到,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较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且获取的成本较高,对放贷和贷后管理带来挑战。

王军认为,在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通过采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挖掘、传输是未来的方向。

除数据鸿沟的存在,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还有哪些困难?

与会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从业者从实务角度谈到,以往由于数据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多依靠强核心企业,由此形成强核心模式的供应链金融,其本质其实并不是依托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而是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切割。

但他认为,强核心模式的供应链金融并不能最大意义上解决国内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供应链金融最大的优势和突破在于关注弱核心企业模式。”上海文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钟胜九认为。

他进一步解释,天然的弱核心企业的模式,即企业只是依托价值链的存在,想办法获取更广泛的价值链多边数据,回归到中小微企业自己的主体评价。

在这种场景下,作为供给方的银行主体会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只是对公的交易银行,变到普惠、小微,甚至零售银行更多参与。上述主体需要三方面数据:核心企业的数据、小微企业自身的数据、环境数据(即来自工商、行政、司法、税务等数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