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中银国际曹远征:关税降低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应重回WTO多边框架

第一财经 2019-05-21 23:04:59

作者:杜川    责编:林洁琛

不要求美国总统特朗普是经济学家,但不应该违背经济学共识和国际经济交往常识。

“不要求美国总统特朗普是经济学家,但不应该违背经济学共识和国际经济交往常识。”5月21日,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他十分赞同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不久前的评述:“完全违背经济学理论与常识,在体制和政策选择上主要依靠商业直觉,不尊重科学和前人积累的理论和知识的做法终将会碰壁,这会消耗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资源。”

美国商务部3月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美国对全球各国货物和服务贸易逆差总额为6210亿美元,较2017年扩大688亿美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

随着美国对中国进一步加征关税的实施,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加剧。如何客观分析看待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如何评估关税政策对全球的负面影响?

曹远征认为,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根源在于各国储蓄率分布的不一致性。用关税调整逆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降低逆差需要结构性改革。而增加关税将降低美国消费者福利,甚至构成通胀压力,从整体经济角度衡量,也会降低美国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

逆差根源在于结构性原因

曹远征认为,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观察,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根源在于各国储蓄率分布的不一致性,通常储蓄率高的国家投资率较高,国际贸易中表现为顺差,例如中国;相反消费率比较高的国家容易出现逆差,例如美国。用关税来调整逆差,即便可能一时有效,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降低逆差本质上需要的是结构性改革,需要改变消费和投资的不平衡。

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领导人一致通过了结构性改革议程,在9个领域推进改革。事实上,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改革,经常项目顺差/GDP从2008年的10%下降到去年的1.5%,未来还可能继续下降;消费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49.2%上升到2017年的53.6%。“中国在再平衡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美国进展甚微,全球应该回到结构性改革议程上来。”曹远征指出。

此外,美国逆差的根源还在于全球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美元占储备货币60%以上,美国有责任对全球提供流动性,若不是在资本账户有逆差,那么逆差就体现在经常账户。这在本质上是持续性的,不对中国有逆差,就会对其他国家形成逆差,曹远征认为。

这两点是美国出现逆差的根本原因,中国储蓄率高,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美贸易顺差表现得比较突出,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即便中美之间的双边逆差缩小,若不进行结构性改革,美国的多边逆差局面还是不会改变。“这是经济学家的共识,若违背这个逻辑,将会带来更大困扰,引发更多问题。”曹远征指出。

关税降低全球资源配置效率

在曹远征看来,目前的全球经济已经高度一体化。过去若干年,随着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可贸易程度提高,不仅货物贸易快速发展,要素流动更是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国际化公司开始在全球布局,一个产业的生产不再拘泥于一国,而是横跨在各国之间。中国顺应了这个趋势,出现了“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所谓“世界工厂”是全球投资的工厂,也包括美国投资的工厂。因此,逆差是多边和高度全球化的结果。

“在这样高度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格局下,用双边关税政策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双边关税引发的问题会比原来的问题更多更大,并引发全球混乱。需要回到WTO多边框架下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的常识。”曹远征表示。

曹远征进一步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下的合理分工,有利于提高全球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消费者福利。以双边关税为手段,希望推动美国已经不具竞争力的产业(例如钢铁制造业)回流美国,即便在短期和小范围内有所成效,增加就业,对长期的产业竞争力只会有害无益。同时,增加的关税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降低消费者福利,甚至构成通胀压力。从整体经济角度衡量,这必然会降低美国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

在这个意义上,曹远征表示,他十分赞同周小川不久前的评述,完全违背经济学理论与常识,在体制和政策选择上主要依靠商业直觉,不尊重科学和前人积累的理论和知识的做法终将会碰壁,这会消耗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资源。“不要求美国总统特朗普是经济学家,但不应该违背经济学共识和国际经济交往常识。”曹远征称。

在曹远征看来,解决目前全球的困境,还是要回到G20提出的“强劲、平衡、可持续、包容增长”的轨道上来,全世界共同合作,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全球福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