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政府过紧日子决不能说说而已,5月减税费关键时刻国务院再开座谈会

第一财经 2019-05-25 10:16:46

作者:陈益刊    责编:汪时锋

随着政策出尽,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成为总理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制造业留抵退税政策会放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也有望加大。

在今年2万亿元庞大的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中,5月是一个关键节点:一方面企业养老保险降费在5月1日实施,另一方面已于4月1日实施的近1万亿元的增值税减税效应在5月体现。

因此5月是市场观察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和效果的重要窗口,也是政府落实减税降费的关键时点。

就在这个5月,国务院已召开两次减税降费重要座谈会:一次是24日在山东济南,召集6省部署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另一次是10日召集部分企业家,就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情况听取他们意见。两场座谈会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减税降费意义深远,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随着中央出台了2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政策,怎样优化地方的财政收支关联,又如何确保企业减税降费的获得感,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成为落实这一政策的关键。

据中国政府网的信息,在5月24日的部分地方减税降费工作座谈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龚正和河北省长许勤、江苏省长吴政隆、福建省长唐登杰、河南省长陈润儿、贵州省长谌贻琴发了言。大家反映,减税降费力度大、惠及面广,明显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个税改革增加了居民收入,发挥了稳预期、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此次会议上指出,亿万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顶梁柱”、是增长的“发动机”,确保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实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系经济社会大局。他要求地方算好“四本账”。

一要算好当前账和长远账。减税降费虽然减少眼前财政收入,但会增强企业投资与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带动扩大就业,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税源不断扩大。必须上下同心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尤其是要确保农资价格稳定。

二要算好中央账和地方账。为减税降费,中央财政做了充分准备,通过增加特定金融机构和央企利润上缴、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等多种措施,可以平衡全国收支大账。从地方看,也有条件克服困难,实现减税降费落地和财政收支平衡。各地要深挖潜力,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政府存量资产、增加地方国企利润上缴等,做大可用财力“蛋糕”,支持减税降费,决不能搞变通靠增加企业负担来缓解财政收支压力。对实施中少数地方遇到的特殊困难,中央财政会统筹给予帮助。

“必须强调,各级政府过紧日子决不能说说而已,要在行政开支上打好‘铁算盘’、当好‘铁公鸡’,切实保障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支出,不该支出的钱一分也不能花,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李克强说。

受经济下行和减税降费影响,今年前4个月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不过主要税种保持平稳增长,折射出当前经济运行仍然是平稳有序。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判断,增值税新增减税影响将开始在5月、6月 明显体现,个税改革和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效果也将继续显现,财政收入压力将明显加大。但随着企业负担明显减轻,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基础将进一步夯实。按照年初安排,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地方财政也将多渠道盘活各类资金和资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减税降费带来的减收影响。二季度财政收入增幅仍将保持总体平稳的走势。

李克强说,当前要把已明确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好,下一步对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还要放宽条件、优化流程,并研究完善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政策。

所谓留抵退税,是指纳税人增值税当期销项税款不足以弥补其进项税款时,其差额称为留抵税款,在2018年之前我国基本施行增值税留抵税款当期不退,结转下期抵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现金流,增加了企业资金成本。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2018年国家对部分行业实施一定比例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而今年4月1日起,国家对所有行业增量留抵税款部分进行退税。由于今年减税主要对象是制造业企业,专家预计未来制造业在留抵退税方面政策会继续放宽。

在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方面,不久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提及了完善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这意味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已经提至75%,下一步还有提高的空间,但空间有限。更加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适用的行业和具体费用范围,比如跟研发相关的管理人员费用、研发厂房等固定资产支出可考虑纳入,其他研发相关费用10%的比例限额进一步扩大,境外研发费用可考虑全额扣除。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