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李迅雷:资产配置建议科技和消费类 股票偏重大市值|首席对策

第一财经 2019-06-02 08:48:58

作者:李策    责编:杨小刚

普通投资者如何看懂科创板企业?李迅雷认为这个比较复杂,因为科创,一个是科技类,一个是创新型的,它的范围不完全是包含科技,它也包括了其他一些类型的公司,而且经济一直是处在一个变化、转型的过程当中,有些企业放在两三年前,它的发展经验很好,过两三年以后可能就不好。
专访李迅雷:资产配置建议科技和消费类股票偏重大市值丨首席对策

5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周,A股最终以小幅上涨收官。创业板较主板涨幅大一些,上涨2.76%。成交量上看各板变化不大,增减百分比未超过个位数。日前,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第1次审议会议公告,这也意味着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工作已正式启动,科创板正式开板也越来越近。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曾提出:科创板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它对主板的带动作用。那么从长远角度来看,科创板的意义与定位是什么?短期又会给A股带来什么影响?科创板中高科技企业估值方法多样,科创板企业应该如何定价?科创板放松了公司盈利限制,亏损的企业也可以上市,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如何在科创板中挑选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针对这些热点话题,第一财经本期《首席对策》对话李迅雷,他曾任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国泰君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销售交易总部总经理、总裁助理、总经济师兼首席经济学家等职务。

对于当下投资者关心的投资策略与大类资产配置,李迅雷在《首席对策》访谈中强调:建议配置科技类和消费类,因为科技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新旧动能转化,消费意味着我们三驾马车更加偏重于内需。从股票来讲,一个是更加要偏重于大市值,过去中小市值比较受青睐。但随着中国经济向存量主导的演变,在这方面可能需求会更加大,也符合目前经济发展大的方向。

那么,如何理解科创板的定位,又应该如何理性地参与科创板投资?李迅雷认为:科创板的推出有利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也有利于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由于政策倾斜度高,亏损的企业也可以上市,投资科创板的门槛与风险升高;要把好市场入口与出口两道关,从入口上科创板严格落实注册制,保障信息披露的质量,从出口上贯彻严格的退市制度,科创板使得券商要承担更大责任;科创板提供了直接融资的渠道 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如何识别伪科技企业?怎么把那些不讲盈利模式,不讲资产质量,只讲估值、流量和模式创新的初创企业和真正科创型企业进行区分?李迅雷在《首席对策》中表示:由于科创板的细分行业增多 ,识别伪科技企业难度较大,一方面要提高投资者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一方面,建议还是要参考专业机构的咨询意见。不妨参与一些科创板的基金,而不是自己直接来操作。

李迅雷接受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

以下为《首席对策》访谈实录:

当下建议配置科技类和消费类 股票偏重大市值

第一财经:上次《首席对策》中您提到对于2019年政策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两条:稳中求进、底线思维,前者是要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后者则意味着经济下行有底支撑。对大类资产配置而言,建议增持债券、黄金和权益类资产。在当下2019年中局的时点上,应该如何筛选行业进行配置?

李迅雷:现在的时点,建议配置两类,一个是科技类,一个是消费类,因为科技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新旧动能转化,消费意味着我们三驾马车更加偏重于内需。从股票来讲,要更加要偏重于大市值,过去中小市值比较受青睐。但随着中国经济向存量主导的演变,在这方面可能需求会更加大,也符合目前经济发展大的方向。

科创板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与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

第一财经:您曾经提到,科创板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它对主板的带动作用。您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科创板的意义与定位是什么?短期又会给A股带来什么影响?

李迅雷:科创板其实是两个含义,科创板试行注册制,科创板的本身含义有两点:一方面,它能够增加科技类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能够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获得上市。这对于上海建成一个国际科创中心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科技型企业大部分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科创板的推出其实对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也是有利的。第二个方面,它其实是一个试点注册制,注册制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目标,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能够推出,这对于A股市场28年来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的修复和推进,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发展是有利的,这个意义比前面的意义可能会更大,因为前面它只是对科创板本身有限的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些融资机会。而后面来讲,它对于已经上市的3600多家上市公司是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退市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等,这方面应该还是有比较大的意义。

亏损企业也可上科创板 投资门槛与风险升高

第一财经:科创板中高科技企业估值方法多样,您认为科创板企业应该如何定价?科创板放松了公司盈利限制,亏损的企业也可以上市,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该如何在科创板中挑选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

李迅雷:这确实是个很难的问题,以前估值模型相对是简单的,因为上市的要求都要求有盈利,在注册制下,各类企业都可以上市,只要能够被市场所认可,它自己的主营业务能够持续得到发展,这样的情况下面,用传统的比如说市盈率法、市净率法,或者是现金流贴现,或者是DDM(股利贴现模型)等,不是对所有的科创板股票都适用了,对亏损的企业主要是看它的销售额的提高,看它的市场份额的提高,或者看它的产业发展前景,它潜在的空间有多大。这些更多的是需要有专业性的研究机构或者投资机构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之所以科创板对于个人投资者有一定的门槛,主要原因还在于确确实实投资风险会加大,我们不能够以传统的方法来进行,而且科创板在上市之初可能也不排除它有一个过热的可能性。所以如何来估值,一方面要提高投资者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一方面,我的建议还是要参考专业机构的咨询意见。最后,不妨来参与一些科创板的基金,而不是自己直接来操作。

科创板使得券商要承担更大责任

第一财经:习总书记曾提到,要把好市场入口与出口两道关。您如何理解这句话?从入口上科创板严格落实注册制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保障信息披露的质量?从出口上又该如何贯彻严格的退市制度?

李迅雷:从入口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因为它有一个跟投的制度,虽然科创板从表面上看它的上市门槛降低了,但实际上券商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这一点来讲,它不像之前是旱涝保收的,目前它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对于上市公司的那些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没有问题,它未来的发展跟它信息披露有没有一致性,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面,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等,都要有一个慎重的思考。所以券商的责任应该是更大了,它的研究能力的要求也更强,它的投资选择要求也更高。所以总体来讲,科创板对于券商来讲也是个挑战。

对于出口这一块会更加严格,因为目前A股市场,从过去的28年来看,退市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点几,美国的市场从过去两百多年历史来看,它退市率百分之十几点,等于人家是咱们的10倍。所以A股市场如果要实现优胜劣汰,让更好的公司留下来,让不合格的公司能够清理出场,就一定要严格退市制度。这方面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其他中介机构,都是一个考验,和传统的交易规则不一样,原有的策略就不适用了。

科创板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 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财经:科创板一直以来都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与政策支持的对象,您认为其未来的定位是什么?科创板的推行将给金融行业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与影响?又将如何推动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

李迅雷:科创板只是提供了一个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的渠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意义是在于要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加便利、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比如说要增加中小银行的数量,有针对性地对于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或者通过金融创新,像资产证券化,还有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这种创新还是要推进,跟科创板结合起来,使得我们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符合我们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科创板细分行业增多 识别伪科技企业难度较大

第一财经:那么,普通投资者如何理性地参与科创板,如何看懂科技企业?如何识别伪科技企业?怎么把那些不讲盈利模式,不讲资产质量,只讲估值、流量和模式创新的初创企业和真正科创型企业进行区分?

李迅雷:这个讲起来就比较复杂了,因为科创,一个是科技类,一个是创新型的,它的范围不完全是包含科技,它也包括了其他一些类型的公司,在这方面,因为我们的经济一直是处在一个变化、转型的过程当中,有些企业放在两三年前,它的发展经验很好,过两三年以后可能就不好。

所以我第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看这里面的科技含量有多大,有些东西说是科技型企业,但它属于科技产品的设计还是研发,还是制造,还是销售?如果它偏重销售,那么它的垄断性方面就未必能够很大。如果技术含量大的,它具有一个专利性,人家可复制、可仿制的可能性比较小,可能会更有价值。还有,比如说现在很多平台性的企业也非常多,典型的像BAT,都是处在C端的,它的盈利模式就是B2C的;如果说是B2B的那种模式可能会更有竞争力一些,因为2B的,目前相对来讲竞争还不是特别激烈,它的细分行业比较多,2C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非常白热化了。

总体来讲,还是要增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因为科技型的企业,科创板的细分行业是非常多的,它不像传统的A股主板,所参与的那些主营业务,它的细分化是不够的,它可能是一个产业链,可能就是一个家电、飞机制造、大家一看就能明白,所以一定还是要把这些东西给细分了,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学习,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去看交易,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对一家公司,对相关行业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