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风靡欧美20多年,机器人格斗综艺能否在中国成功?

第一财经 2019-06-11 17:15:24

作者:吴丹    责编:张有义

与偶像养成、嘻哈以及街舞等综艺选秀节目一样,机器人综艺同样是为年轻人的需求而生,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专业性与娱乐性。

三档机器人格斗综艺

“人们喜欢看机器人挥拳相向,在热血沸腾的战斗中,看零件散落一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美国MegaBots公司联合创始人、电气工程师Matt Oehrlein曾如此描述人们热爱机器人大战的心理。

1998年,英国BBC的《机器人大战》播出后一炮而红,连续6年获得同类节目收视率第一,并在全球27个国家播出。20年后,参加该节目的机器人选手从最初的30多部发展到现在1700多部。

在欧美国家风靡20多年后,机器人格斗综艺的风潮终于蔓延到中国,掀起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热潮。

5月28日,《铁甲雄心》第二季宣布于暑期播出,这档由创客星球和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机器人格斗科技真人秀,第一季播出就收获超8亿全网播放量,豆瓣评分8.4。节目请来李连杰担任推广大使,黄健翔和吴大维担任解说,阵容强大。节目出品方创客星球,除了《铁甲雄心》,还与优酷联合出品了超级网综《这!就是铁甲》,后者于去年4月13日上线,4小时播放破亿,仅优酷平台播放量就接近20亿,开创中国综艺市场上全新的“硬科技”品类。

创客星球创立于2014年,通过制作综艺节目和线下赛事切入机器人格斗领域,也由此获得两轮融资,于2018年5月完成启明创投的数千万元Pre-B轮融资。

创客星球创始人茹晨说,对抗激烈的机器人格斗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十几年,而他们一直在探索科技领域内容爆款的引爆点。相比文娱综艺行业的高度同质化,他坚信技术创新将是未来综艺节目的看点所在,“它符合年轻人的娱乐需求”。选手创造团队所体现出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以及机器人竞技本身带有的体育精神都是很好的传播方向。

这是一波迅速席卷的风潮。爱奇艺于去年3月29日推出《机器人争霸》,号称中国首档以机器人格斗全球联赛为故事主线的剧情式真人秀,邀请了Angelababy、李晨、林更新、盛一伦担任明星团长,一时引爆铁甲文化热潮。

与偶像养成、嘻哈以及街舞等综艺选秀节目一样,机器人综艺同样是为年轻人的需求而生。青年圈层文化是一种更为精细化的青年文化分类,它更新迭代更快、用户受众更加多元。《中国有嘻哈》在圈层文化垂直领域的成功,就是以小众文化方式迸发出巨大传播能量的例证。

尽管都是针对青年圈层文化,都是机器人综艺,但每一档节目的模式和倾向都有很大不同。《铁甲雄心》采用体育赛事的制作思路,将机器人格斗的部分放大,快速为观众普及专业知识。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伟则说,《机器人争霸》是把比赛做成真人秀故事的主故事线,这种“剧情式真人秀”的方式,实际上也沿用自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和《热血街舞团》。

机器人竞技综艺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在专业性与娱乐性上保持平衡。茹晨曾坦言,他们在制作《这!就是铁甲》时,团队花了很多精力去思考节目的构建。当郑爽、张一山、吴尊参与进来,节目的界限在哪里?如何既不干涉科技比赛神秘感的部分,又让观众觉得有趣?赛制的设计、情绪的调动,以及选手的个性,都是制作节目时难以把握的地方。

《铁甲雄心》采用体育赛事的制作思路,将机器人格斗的部分放大,快速为观众普及专业知识

跟过去的综艺不同,硬科技类综艺没有经验可循。以《铁甲雄心》为例,第一季完全没有方案,而是花费半年时间组建实验室,招揽中国一批制造格斗机器人的工程师。这之后,赛事的标准和团队才逐渐搭建、逐渐清晰,最终才呈现出一部综艺节目。

茹晨发现,三大视频平台制作的超级网综都是小众题材,“只要保证视听体验是新的,输出的知识是新的,故事是新的,把握好科技与娱乐的平衡,就不会缺乏市场。”

《铁甲雄心》想要打破垂直类圈层人群的壁垒。第二季中,人形双足巨型机甲、沉浸式VR版机器人对战,将通过更多技术手段还原听觉、体感和触觉,刷新观众对机器人格斗的传统认知。

对任何新领域的综艺来说,能否持续产出爆款并保持内容的吸引力,是很普遍的困境。更何况,格斗机器人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无论赛事规则还是实践,都还处于探索期。

对创客星球来说,打造技术+文娱+教育的生态,是未来的方向。除节目之外,他们也发起青少年机器人成长计划和平台项目Robo Genius,以AI教育为核心,启迪青少年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认知。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机器人艺术家孙世前认为,机器人综艺在中国注定会掀起浪潮,“《铁甲雄心》这样的体育竞技节目,会逐渐成为主流的体育赛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