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表示,技术、艺术和商业的融合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再见爱人3》制片人刘乐说,这一季大家在探讨离婚话题时的趣味、松弛与温馨,是往前迈的小小一步,“我们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对离婚有耻感。”
正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展出的“海蒂·布赫:皮囊之上”,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回顾展。
中国音乐产业过去十年发展速度最快、成绩最亮眼的是现场演出,但中国音乐节市场还远远没有成熟。
让音乐融入城市、贴近生活,这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试图创造的音乐体验新模式。
如果说“马路生活节”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城市生活实验,参与其中的人会发现,无论如何去命名、去定义,人们终将寻找到自我与城市之间的真实关联,需要逐渐稀缺的真实社交。
何以中国?何谓海派?从西方现代性叙事中观照我们自身。
2023阿那亚戏剧节在11天里带来38部戏剧、110场演出,接待近4万名观众、30万游客。
陈可辛希望以泛亚洲的视角,在流媒体的平台,开掘更多影视产业的可能性。
人才、机制与效率是“爆款制造”的三个维度。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个特展,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前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下游早期文明。
三个“国家队”的梦幻联动,沉浸式、小剧场、驻场戏剧已经成为重要的演出形式。
在刚闭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日本影片《某个男人》一票难求。影片导演石川庆第一次担任中国电影节评委,也是第一次直面中国影迷。
在“中小成本影片创新发展之路”论坛上,多位电影人以及电影学者聚首,共同探讨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空间、题材与未来。
过去只是皇家贵族才能拥有的“燕京八绝”,走出宫廷,跨越时空,成了大众也能收藏的饰品。
“一幅温柔而现实的爱情画卷”,是豆瓣网友在看过电影《温柔壳》之后给出的评价。
在展览密布的暑期,越来越多的美术馆正在尝试各种“艺术+”的跨界展。
纵观整个5月,无论古典还是流行,音乐还是话剧,中国演出市场都跨进热火朝天的黄金季,迎来集中爆发。
易小星坦言,从短视频转到大银幕,他的技法掌控是不足的,“我就是个做调味包、做速食快餐很厉害的人,能做的菜式很少。”
“财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风中的残烛,这就是无常啊。”
商业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