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兴业策略会带来一剂“强心针” ,未来A股市场有望迎来史上首次长牛

第一财经 2019-06-11 21:37:38

作者:张苑柯    责编:黄向东

“长期、开放的红利”,这是近日举办的兴业证券2019年中期策略会贯穿全程的主题

“长期、开放的红利”,这是在近日举办的兴业证券2019年中期策略会时贯穿全程的主题。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和兴业证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都再三提到了这一点,并认为这是有望带来资本市场“长牛”的重要因素。

王涵称长期看好中国权益市场,其核心逻辑在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将更加依赖资本市场以及稳定的“长钱”。而今年以来,政策强调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资本市场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有很好的条件,时间是站在中国市场这一边的。”

投资者对基本面与风险偏好预期相互博弈,当前市场大概率上上下下,起起伏伏,因此兴业证券建议以把握结构性机会为主、阶段性机会为辅。

股票市场:制度改革红利带来估值体系的重构。资本市场制度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投资标的“供给侧改革”(科创板、CDR)和制度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叠加金融开放等政策带来的“长钱流入”,将重构股权资产在居民配置中的估值体系。

前途在于开放

兴业证券认为,中国需要与世界经济产生更多的连接与交融,经济发展未来的前途在开放。借鉴日本、韩国,以及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经验,开放的红利,将使股、债、汇、房等中国优质资产价值长期得到支撑,其中最为受益的是股市,有望迎来历史上第一次“长牛”。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史,第一轮商品市场开放的红利,加入WTO,经常账户开放,中国经济成功跃居全球第二。展望新时代,人民币加入SDR、陆股通、纳入MSCI、债券等,第二轮开放的红利在于金融市场,资本账户开放已经出发。

若将开放的红利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即股市——金融市场——产业——整体经济,都将发生深远的变化。“这个过程不仅使资本市场受益,也将在金融服务实体、间接融资模式向直接融资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王德伦指出, 中美博弈持续已经成为“新常态”,将逐步从情绪上的影响传导到实体层面,经济基本面面临向下的压力,企业盈利底部徘徊,将会传导至股市。

他认为,当下的流动性环境好于2018年,但不要期待“大放水”和“强刺激”。风险偏好具备阶段性好转的机会,带来阶段性投资机会。从分母端看,金融去杠杆取得明显成效,政策自上而下重视资本市场,使得股市和实体企业流动性较2018年明显好转,但日本“失落二十年”的经验警示我们应对贸易问题切不可以依赖“货币大放水”和“地产强刺激”。

风险偏好2019年下半年呈现交织状态,影响行情起起伏伏。6月经济数据“真空期”、G20会议、后续科创板、70周年国庆“大庆”等重要事件前后,风险偏好可能阶段性提升,把握阶段性机会。

投资策略上,王德伦表示,绝对收益且资金期限较短性质的机构,相对收益机构可采取类似长线外资“以长打短”的做法,聚焦优质标的,兼顾市场择时。

逆境中,核心资产是赢家的主战场

兴业证券指出,现在正是大国博弈的大背景,投资突围之道是以长打短,寻找未来的大趋势。

中美博弈的长期化,中国继续对外开放仍是正确应对之道,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布局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将面对步入中低速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和法律、规则,消费与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消费的新模式、新需求,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科技应用需求的爆发。

其次,大国博弈背景下的投资突围之道是把握中国金融体系重构的战略机遇期。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从去杠杆走向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资源流向更有效率、更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地方。

第三,需要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盈利能力。重视微观、淡化宏观,中国各领域都将加大分化,核心资产将呈现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大趋势。

借鉴美股,上世纪80年代宏观风险的洗礼和改革红利交织,美国最优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持续改善。借鉴日股,股市泡沫破灭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依然走出长牛。

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类似2005、2013年,2019年是新牛市的起点,而新牛市是核心资产的牛市。

他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三十而立”。“过去过度关注涨跌和波动,更“信仰”资金博弈和政策,而不是“信仰”贡献利润和现金流的优质上市公司。”在他看来,中国的资本市场2019年走向成熟期,主要体现在规则的重建和投资者结构的重建,以长线资金为代表的资金会趋势性提升。

“接下来是各个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产之间的竞争。”张忆东称,“伟大都是熬出来的,精选中国各领域核心资产,让时间成为投资决策的好朋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