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6日从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举办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快速进步,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显著提高,未来发展空间无限。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比重持续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到2018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8.4%,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6.7%,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提高至12.4%,清洁低碳的绿色能源体系已初具规模。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将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技术类型、应用模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效益也将进一步凸显。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18年,我国陆上风电项目平均造价水平较2017年进一步降低,平均单位千瓦造价约为7100元,部分地区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已低于6000元;光伏发电产能持续扩大,规模化发展带动成本下降,全年平均单位千瓦造价约5500元,同比下降15%,部分光伏电站单位千瓦造价已低于5000元。
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走出去”也取得成绩。“依托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技术优势,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领域。”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董事长晏志勇表示。
水电总院院长郑声安在发布报告时指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72896万千瓦,比2017年增加7644万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8670亿千瓦时,比2017年增加1705亿千瓦时。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占比显著提升。
报告预计,2020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规模将达约88200万千瓦,不断完善消纳长效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发电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
机构估计,到2035年全球将需要362GW(吉瓦)的新增发电装机来满足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
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不少储能企业已经逐渐适应行业的环境,并加速出海改善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气候组织CEO 海伦·克拉克森表示,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赋予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绿色规则制定的新机遇,通过绿证这一标准化工具,中国企业可以更主动地融入全球绿色供应链体系,将合规压力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在国家双碳目标、风光发电占比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西电东送”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更加紧迫和更多的现实挑战。
增加对大型工商业客户销气量是城燃企业天然气销售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可再生能源业务也在成为城燃公司的另一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