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影响下,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此时,决策层如何通过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关键。
7月1日至3日,2019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大连举行,继上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上阐述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立场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表明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张。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李克强发言称,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当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改革,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的确,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部问题,改革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其方向就是市场化和法治化。前者就要打破阻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安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后者旨在让产权得到合法保护,竞争得到保障,让监管是公正的,能够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从近期一些影响较大的政策来看,也的确符合这个方向。以目前进展如火如荼的科创板为例,包括新股发行在内的相关制度,均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置,未来一旦运行良好,相关政策将推广到整个A股市场。
至于优化营商环境,更是近期中央乃至各地用力较多之处。今年以来,多地就优化营商环境纷纷开会动员或发布政策,既有东南沿海开放前沿的大城市,也有中西部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县级市、区。3月份,上海推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计划,为优化营商环境2.0版,涵盖开办企业、施工许可办理、获得电力等25方面的内容。
以减税激发经济活力,是最近几年持续推行的政策。李克强也重申了这一方向,称要着力抓好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实好普惠性减税降费等财政支持政策。对民企的重视同样值得关注,称要让国企、民企、外企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都享受产权保护、减税降费等红利;同时,通过施行定向降准等降低实际利率政策,让今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中国以坚定扩大开放应对。李克强称,坚持经济全球化大方向,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健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安排,实现互利共赢、平衡普惠发展。并表示中国将深化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将于2020年提前一年实现取消对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等金融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
过去数十年,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但基于对风险的担忧,金融行业是相对保守的。去年以来,金融开放成为开放主题,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融入全球,金融开放箭在弦上,另一方面则是以金融开放来显示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
如此重视扩大开放,与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关。过去提到开放,经常提到的是:扩大出口、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是利用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即利用国际资本。但当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并融入全球化之后,开放就需要全方位升级,与国际完全接轨,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推动产生质变。因此,未来扩大开放主要应体现在制度层面,即促进国内相关规章制度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与国际通行、接轨,体现监管一致性。
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看,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必能释放活力,当前经济发展遇困,这一制胜之策务必坚持。
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稳健,消费是促增长的主动力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值提高至4.8%,较4月的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
鉴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会议在强调宏观政策“不退坡”的同时也指出要增强灵活性预见性,适时加力。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态跟踪,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以备不急之需。
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下半年国内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仍有必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
多位专家分析,6月份CPI由负转正、PPI降幅连续4个月走扩,前者回升缘于输入性下行压力减弱和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增强,后者降幅扩大则缘于国内投资需求疲弱以及出口下行压力显现。受关税政策冲击等因素影响,国内通胀回升将持续面临内外部压力,全年低通胀格局难改。这也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继续降息、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扩投资、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的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