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全要素生产率的“黑箱”,让现有投入“用得更好”

第一财经 2025-11-12 20:44:05

作者:杨汝岱    责编:任绍敏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TFP,让现有投入“用得更好”。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本与劳动的持续投入。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张,还是制造业产能的迅速聚集,增长的逻辑始终基于经典的生产函数框架Y=AF(K,L)中K(资本)和L(劳动)的积累,全要素生产率A的贡献有限。但要素投入总是有极限的,根据世界表(PWT)2019年的数据,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美国的1.16倍,平均劳动时长是美国的1.23倍,资本产出比是美国的1.18倍,要素增长的空间非常小。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红利的消退与资本边际收益的递减,这一“加法式”的增长模式正面临很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的TFP(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只有美国的0.37,增长潜力巨大。TFP代表在既定资本与劳动投入下,由技术进步、制度优化、管理改进等带来的产出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亟须完成从要素投入驱动向效率提升驱动的结构性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投入更多”,而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现有投入“用得更好”。

全要素生产率的“黑箱”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和应用方面长期处于理论与实证的“黑箱”状态。传统定义上,TFP被视为除资本与劳动外所有导致产出增长的因素的综合效应,是一个“剩余项”(索洛余项)。它反映的是效率,但又没有解释效率从何而来。在实际研究中,TFP常通过对生产函数的估计得出,而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往往与企业生产率水平同时决定产出,这造成严重的内生性问题。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学界提出了诸如固定效应(FE)、OP、LP、ACF等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用以处理联立性与选择性偏差。这些模型在方法论上不断演进,但目的是更准确地估计TFP,TFP作为“剩余”的本质并未改变,“黑箱”仍然没有被打开。

此外,传统测算多停留在结果层面,缺乏对原因的剖析。我们可以知道TFP在上升,却难以知道它因何上升、由何驱动。换言之,现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测到了“效率的变化”,却尚未真正看清“效率的机制”,这就会导致政策上的可操作性大大减弱。

打开“黑箱”:重新理解TFP的构成要素

要真正理解TFP,就必须将其从一个统计残差转化为一个可分解、可操作的概念。我们的研究尝试将TFP分解为若干可度量的组成部分:创新、数字化、制度与组织管理、外部性等。

第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TFP增长最传统的来源。技术进步能够改变生产函数的形态,使得同样的资本与劳动产生更高的产出。在新阶段,创新的内涵已超越单纯的科研成果,而更强调创新的扩散与吸收能力。创新体系的完善,不仅体现在研发投入,更体现在技术应用、产业转化和知识共享上。没有制度化的创新环境,技术进步难以转化为全社会的效率提升。

第二,数字资产等新的生产要素为TFP带来新的活力。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算力与算法正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更在于重塑整个生产函数。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决策,企业能够实现精准调度与动态最优配置,从而在资源约束下提升整体效率。数字化的直接效应体现在流程优化、能源利用与运维效率上,间接效应则体现在促进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上。因此,数字化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进步,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再造,是经济体系中新的驱动力。

第三,从创新到创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与组织管理体系。202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研究创新的几位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好地阐释了创新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创新无处不在,但要由创新去推动创新发展,还必须要有适宜于创新的制度环境,要有一个能够给创新活动合理定价的组织管理体系。TFP不仅来源于技术,也来源于制度,而且制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制度安排决定了资源能否在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决定配置效率。管理与治理机制的改进,往往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激励机制、组织流程、透明决策与信息反馈,是制度性生产率的关键路径。例如,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责任边界的清晰、权责匹配的优化、创新收益分配体系的完善,都能通过激励与协调效应提高生产率。制度的力量在于“让效率成为可能”,这是一种隐性但持久的生产力。

第四,外部效应与社会责任:重新定义生产率的边界。传统的TFP测算往往局限于企业或行业内部,忽视了其对社会整体效率的溢出效应。事实上,一个部门的生产率提升,往往会通过供应链和服务网络传导,带动上下游行业的整体效率改善。在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和能源等行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是一种“隐性生产力”。企业为保障可靠性、安全性或普惠性所增加的成本,在传统模型中常被视为“效率损失”;但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它们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外部环境的可持续性,应被纳入更广义的TFP范畴。如果将社会责任与外部溢出效应视为产出的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成本,许多行业的真实TFP将显著提高。经济增长不应仅以狭义的“产出/投入”衡量,而应考虑其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政策启示:从测算指标到治理工具

“打开黑箱”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更精确的统计,而是为了更科学的发展和治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更应成为政策设计的起点。

一是建立统一的TFP数据与分析体系。要实现动态评估,必须打破部门和行业的数据孤岛。应在国家或区域层面建立跨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数据库,将财务、运营、科技、人力资源等多维信息整合进统一指标体系,为政策评估提供量化基础。

二是拓展TFP的考核口径。现有考核体系过度关注财务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与外部性。应建立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价值的综合指标体系,将创新能力、数字化水平、人才质量、治理机制等软要素纳入效率考核框架。

三是推动以效率为导向的改革。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区域协调发展,还是产业政策优化,都应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共同导向。效率的提升,不是削减投入,而是优化结构。

四是从“统计指标”走向“管理工具”。当TFP可以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时,政策制定者就能针对性地设计激励机制,对政府和企业在创新、数字化建设、优化完善创新定价市场的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带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的努力进行量化讨论和考核。TFP因此不再是学术概念,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操作指南。

长期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被称为“增长的剩余”,因为它是我们无法用传统要素解释的部分。但实际上,这个“剩余”正是经济活力最集中的区域,是技术、人才、制度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真正打开这个黑箱,便能看到创新的机制、管理的智慧与制度的力量。TFP不再只是一个静态指标,而是一个动态系统——它连接着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连接着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未来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资本的深度或劳动力的数量,而是这种跨要素协同的系统效率。在这一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当效率被真正理解并被制度化衡量,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将从黑箱中走出,成为透明、稳健、可持续的动力源泉。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