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6月金融数据出炉:M1增速再回升释放经济企稳信号,降息必要性上升

第一财经 2019-07-12 21:06:01 听新闻

作者:杜川    责编:于舰

央行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6万亿元,同比少增1786亿元。

央行今天发布的6月金融数据显示,M1增速持续回升,释放出经济企稳信号;不过,6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1786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但也面临着下行压力。从国内外环境来看,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灵活度进一步增加,出台降息政策的必要性也在上升。

 2019年前六个月各项金融数据。记者杜川整理 

具体来看,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6万亿元,同比少增175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705亿元。M2同比增长8.5%,增速与上月末持平;M1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上月末高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增速环比上行与同比下行同时存在。

M1增速持续回升,释放经济企稳信号

6月份,M2增速持平上月,M1增速持续回升,释放出经济企稳信号。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2.14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6.77万亿元,同比增长4.4%,前值3.4%,增速比上月末高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

“M1的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尤其是今年以来,M1增速一直在持续回升。M1是活期存款,趋势型的回升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密切相关。因此,从M1的角度来看,能够大体推论出经济企稳。”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2019年1-6月,M1分别同比增长0.4%、2%、4.6%、2.9%、3.4%、4.4%。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M1增速环比上升1%,但同比仍在减少,M1增速环比上行与同比下行同时存在。

中信证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分析认为,这印证了6月经济活动整体有所转好的观点,银行表外融资减少或是支持M2增速的原因。M1增速同比下行值得注意,这或许提示我们企业短期活动的衰弱,后续应当继续保持观察,以确定狭义货币增速的底部区间。

社融同比大幅多增

纵观2019年上半年金融数据,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3.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8万亿元。6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705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较5月上行0.3个百分点。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社融多增的主要原因为去年非标基数较低及专项债发行放量。6月专项债大幅放量,新政提出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力争当年9月底前发行完毕,政策效果得以显现。

“三季度专项债加速发行有助于社融企稳。表外融资继续同比少减,体现去年低基数影响及政策边际缓和,近期信用债融资意愿降低也使得部分企业转向非标融资。”李超称。

具体来看,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02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97亿元,同比多增222亿元。

但6月份信贷投放却出现同比下行较多的现象。观察社融数据,新增人民币贷款值得关注,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6万亿元,同比少增1786亿元。对于6月新增信贷同比少增的原因,赵庆明认为,主要是对非银行金融部门贷款的变化。李超也有类似的观占,他说,对非银机构信贷及票据融资的下行导致,“我们认为是受到5月底金融市场个案事件影响,银行对非银的资金出让明显趋紧,流动性不足,票据融资同样受到冲击。”

明明说,从后续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央行目前政策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总体呈现出一种偏中性的态度,不应过度预期整体级别的大幅宽松。

观察中长期信贷以及短期信贷增速,6月中长期贷款增速基本维持去年同期,企业短期信贷增速同比环比大幅回升。分部门看,6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61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66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85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910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40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5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96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61亿元。

“推测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边际转好带动的6月出口回暖是短期企业信贷高增的原因。”明明说。

降息必要性上升

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但也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还需货币政策持续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对此,市场对继续出台降准、降息等政策预期较强。

7月1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的沟通明确表示6月的非农数据并不改变中长期贸易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挑战。由此各界预计,7月美联储将采取降息的行动。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14家央行宣布降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鸽派”,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灵活度进一步增加,出台降息政策的必要性也在上升。

“7月若美联储降息,中国可能跟随降息,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李超称,对于未来可能存在的信用收缩风险,在流动性和信用分层的情况下,央行将多措并举加以对冲,如继续加大力度支持中小银行发行同业存单,缓解其负债端压力,并通过引导利率下行改善债券融资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支持民营小微企业。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各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转向是中国可能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外部因素,当前不少经济体已经出台降息政策,美国降息的可能性大幅上升。

推进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12日在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存在利率双轨的问题,其中改革的焦点目前是贷款利率双轨。

“降息政策不是简单的降低贷款基础利率,而是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当前,利率传导机制不畅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实现‘最后一跃’的主要障碍。”李佩珈称。

今年以来,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讨论始终高温不退,但对于利率市场化的“临门一脚”在哪里争议不少。

“当前利率并轨也不宜操之过急,各种可选路径的条件都还不够成熟。”7月11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指出,目前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市场的影响较大。

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已推进多年,是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不过,虽然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许多存贷款依然根据存贷款基准利率定价,导致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当前,货币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走势出现背离: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降至历史低位,另一方面货款利率居高不下,这主要是由于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不足,未来需要采取措施增强贷款定价的市场化,并引导其与货币市场利率挂钩。”李佩珈称

央行2019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6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明确,下一步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地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孙国峰表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点是推进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更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推动银行更多地运用LPR,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有利于降低实际利率。

李佩珈认为,推进利率并轨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确保政策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的有效传导,进一步发挥好DR007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中的作用;二是更多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进一步发挥好贷款基础利率LPR在贷款定价利率 “锚”的作用;三是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完整国债收益率曲线,引导债券利率与货币市场基础利率挂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