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全球风险与中国机会

第一财经 2019-07-16 17:37:14 听新闻

作者:杜卿卿    责编:黄向东

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淡马锡会怎么做?

淡马锡正在调整投资节奏。自去年7月开始,淡马锡基于对市场环境可能更具挑战的预期,有意调整了投资步调。上一财年公司投资额为240亿新元(约合1188亿元),但脱售额高达280亿新元(约合1386亿元),减持规模超过新增投资规模。

淡马锡近日公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3130亿新元,约合1.55万亿元。公司成立45年来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为15%,但是最近一年的1年期股东回报率仅为1.49%。

“从全球来看,绝大部分投资机构,也包括我们,都认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全球尤其是成熟市场大概率会面临一个相对低回报的处境。”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低利率趋势继续是大趋势,但在这个大趋势之下,对中国经济依然是中长期看好的。

吴亦兵称,中国市场前景可能因中美关系变化而承受更大压力。但是,中国对宏观风险具有充分认识,并具备足够的空间采取宽松政策来缓解压力。总体而言,淡马锡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走势保持乐观,并期待看到更多推动经济转型的改革举措,促进中国经济走向更可持续的增长道路。

在他看来,中国正在推动建设科创板,资本市场主要市场化改革举措都在这一市场体现,取消了23倍市盈率、非盈利不能上市、涨跌停板限制等许多限制,一次性体现了改革的示范效应。这一方面会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国际投资机构更有动力提高在中国的资产配置。

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 吴亦兵

投资收缩,减持加快

淡马锡专注长期投资,吴亦兵表示,有六个结构性趋势塑造了淡马锡的投资方向——更长的寿命、不断积累的财富和可持续的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共享经济、更智能的系统和更互联互通的世界,促进科技进步。前三个趋势是需求角度,后三个方面为供给角度。

亚洲市场是淡马锡最主要的区域,有66%的投资组合分布在该地区。其中在新加坡的投资占比为26%,在中国投资占比同样达到26%,在欧洲为10%,北美洲15%。

从行业来看,淡马锡重视在金融服务领域的投资,新增包括蚂蚁金服以及环汇等,对金融服务的投资占了全部投资的25%。

科技电信领域,侧重投资“互联互通”及“共享经济”方向的项目,新增包括北美的数字解决方案供应商USTGlobal和餐厅外送服务在线平台DoorDash、印度的线上打车软件公司OlaCabs,以及巴西的医疗保健电商平台Bionexo。

生命科学领域,淡马锡投资了位于爱尔兰的全球医疗设备与疗法公司Aerogen、支持创新医药产品研发的中国临床合同研究机构杭州泰格医药(300347.SZ),以及罕见疾病基因治疗领域的英国生物制药公司OrchardTherapeutics。

另外,淡马锡在美国还投资了农业分析平台Farmer’s Business Network、租用设计师服装和配饰的电商网站Rent the Runway;在欧洲, 投资了法国的飞机引擎设备制造商赛峰(Safran);在中国投资了共享办公空间WeWork China,以及新一代细胞疗法公司亘喜生物(Gracell Biotechnologies)。

新增投资项目虽多,但总规模还是不敌减持规模。淡马锡过去一年加快了脱售节奏,减持了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CargillTropical Palm 和 Klabin,以及部分阿里巴巴、CenturyLink 与埃信华迈(IHS Markit)的投资。2019年3月之后,淡马锡又完成了对 Danamon 银行股权的脱售。

“过去一年总体表现还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预期之中的。我们去年脱售大于投资,是因为提前对风险进行了评估。”吴亦兵解释称,淡马锡持有的资产中,42%未上市、58%上市,所以股市指数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在某个时间点的资产净值。所以,短期浮盈、浮亏的概念并不影响长期投资判断,而且随着未上市资产逐渐上市,所持资产总市值的数字会发生变化。

最大风险与最大机会

吴亦兵对当前面临的风险也十分关注。在他看来最值得关注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全球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三五年内难以看到效果,但气候变化、海面上升等剧烈变化已经在发生,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叠加风险需要应对。

第二,地缘政治的风险在上升。贸易关系变化表象背后,是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的经历的巨大改变。新兴市场创造出一大批中等收入群体,而发达市场的中产阶层在下沉,社会结构变化经历挑战。

第三,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吴亦兵认为,处理好去杠杆与经济下行所需要财政支持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一边减税降费,一边又要保持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是一个考验政策智慧的难题。

“从宏观上没有一个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只能回到市场,依靠微观经济的活力,通过改革,给企业减负,提供更公平、更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的信心。同时,鼓励创新,推动技术改革,最微观经济当中推动创新。”在他看来,科创板推出,就是推动创新的一个体现。科技企业不需要再为上市搭建VIE结构,省去大量工作。

去年以来,“踩雷”、“爆雷”的机构层出不穷。此前集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但是近来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上市公司、甚至保险公司、银行也开始爆出风险事件并引起较大风波。

“机构踩雷很正常,只要投资就一定会踩雷,是个概率问题。如果一个雷也不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风格过于保守,该承担的风险没有承担。”吴亦兵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近期风险事件较多并非说明系统性风险在扩大,这其实是一个打破刚兑、市场出清的过程。

在他看来,中国缓解经济增速下行的政策空间依然较大。一方面,利率调整起点高,货币政策空间大,财政政策减税降费影响也较大。“在外部环境压力之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推进开放,这是中国在今天面临的挑战之下,最大的机会。”他说。

另一方面,制造业供应链重构,低端制造业流向成本更低的市场,这是现实,也是经济规律。随着制造业升级,更多自动化工厂、无人工厂出现,同时带来质量和精度的大幅提升。所以,不管是政策空间,还是已经发生的制造业升级,以及消费方式的改变,都会带来大量新的领域、新的机会。

“从绝对增长而言,为何我们对中国长期乐观呢?虽然总体增长在6%左右,但很多领域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很多都是全新创造出来的领域。”吴亦兵举例说,淡马锡十年前体量1300亿新元,过去十年增长超过1830亿新元,可以说淡马锡的投资组合十年长出一个新的淡马锡。中国也是如此,2008年到今天的增长额,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GDP总量。

而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淡马锡看重的正是这部分增量的机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