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日均新设企业1400家,这背后是更多“店小二”服务的展开

第一财经 2019-07-24 08:50:29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杨志

今年上半年,上海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400家。上海全市共计私营企业189.5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6.4%。

在江苏从事医疗器械产业的张俊武,最近来上海实地探访了好几次。在他规划中,若是能在上海通过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开办公司将产品委托给第三方企业生产,公司未来将省下建厂及运营成本近200万元。

张俊武想在上海申请的这个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已于2017年12月在上海自贸区率先展开试验,并于去年7月推广至全市。该制度能为研发和生产双方“解绑”,在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的同时,也有利于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的推出和上市。

针对经济发展中企业会面临的各种难点堵点,上海持续努力在各个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就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从最新数据看,今年上半年,上海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400家;上海全市共计私营企业189.5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6.4%;全市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家、外资研发中心8家。

结合产业特色打“靶向药”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近日对记者表示,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政府如何在各个层面放权是需要思考的,特别需要和行业、产业、区域发展有机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还要和经济结构动能转型和提升民众获得感相结合,特别要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产业政策支撑,打“靶向药”。

针对多个重点产业,上海动作频频。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上海率先实施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解绑了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为企业减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22日告诉记者,目前上海一般的竞争性行业,营商环境和开放程度很好,但在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仍需要继续加强。政府关注到这些后,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会向这些行业壁垒更高的领域倾斜。

“对于医疗器械公司来说,不管是多小的规模,只要涉及生产医疗器械,就需要申请建厂。”由于建立医疗器械工厂涉及的审批环节较为复杂,如果公司覆盖的产品过少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现为江苏艾凯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的张俊武认为,上海率先实施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正是对标国际水平的体现。他告诉记者,注册公司后就能将研发和生产分离,把建厂环节省下的资金全部投到自主研发上去。

政策扶持和服务优化背后是快速增长的产业数据。5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从近2500亿元增长到3434亿元,年均增长9.9%。

除了期待能享受上海的创新制度,为了接收上海医药产业的红利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张俊武早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将地址选在了上海地铁11号线就能到达的江苏昆山(花桥)。当初这个选址就是为了靠近上海。在他看来,不论是医药产业的潜力,交易的便捷程度还是市场监管的规范,上海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上海开办公司也非常方便,很多材料通过网上申办就可以实现。今年就会行动。”

张俊武提到的由上海率先提出的“一网通办”,正从“创建年”进入“攻坚年”。

已经运行了半年多的上海星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办事员杨女士对记者说,当时他们开办企业的各项环节基本上都是通过“一网通办”进行操作,股东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一起跑手续,也不用到现场,整个流程非常快。

她告诉记者,由于是刚起步的公司,他们对于各种事项还很熟,园区(长阳创谷)工作人员还会定期来提供服务。

截至6月28日,上海“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接入事项数1674项,累计办件量19287167件,日均办理量75636件。

下放户籍审批权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构成,国际化人才的聚集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国际人才港开港,同步还开通了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并正式接入全市“一网通办”总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外籍人士只需跑一个窗口,即可办理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而且,通过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可在5个自然日完成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

对人才的渴求不止于此。前不久,上海市人社局主动向浦东新区下放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这使得上海成为国内第一个向部分城区下放户籍审批权的直辖市和超大城市。

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说,原来人才落户政策审批权在市里,这次把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审批权和留学人员落户审批权就放给浦东了。“浦东这些新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会作评估,如果实施下来效果好的将会在全市推广。”

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上,上海也早已开始布局。近几年先后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试点工作,完善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不断向海内外人才发送“大礼包”。

上海罗氏制药总经理周虹就是受益者之一。她曾告诉记者,2001年刚来上海她就想申请“绿卡”,身边的外国朋友都觉得难度大。2017年4月,上海引进外国高层次人才新政落地实施后,两个月的时间她就通过张江自贸区管委会的推荐荣获全国首张自贸区永久居留身份证,现在去机场自助出入境只需要10秒。

科济生物创始人李宗海博士也告诉记者,如今他公司的技术骨干和基层员工,通过市区相关政策落实,享受到了人才公寓、公租房、人才落户等实际支持。“随着 ‘上海人才30条政策细则’的逐步落实,职称评定、人才落户等方面的政策越来越宽松。”

今年他们还在徐汇区的推荐下开始了“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实施工作,希望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博士后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去年全年,上海共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2533人,办理外国人工作证80399份,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R字签证)395份,引进人才直接落户7959人,在重点区域推进人才制度创新,264名优秀博士后入选本市首批“超级博士后”,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33.03%。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