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球降息潮添最重磅成员!美联储转向背后,各国政策效果面临全新考验

第一财经 2019-08-01 14:36:13 听新闻

作者:樊志菁    责编:冯迪凡

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家央行宣布降息,美联储宣布利率决定后,巴西等数家央行快速跟进,而低增长和低通胀的现状则令货币政策效果面临考验。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后,全球经济一度在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复苏,不少央行随之放弃了非常规工具并转向货币政策正常化。

2018年四季度成为了转折点,国际油价重挫拉响了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警报,美联储也在美股大幅跳水中完成了2015年12月开始的一轮完整加息周期。今年以来,面对内需不振和贸易环境的变化的持续考验,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加入到了降息的行列中,但各方要面对的考验与10年前已完全不同。

降息潮席卷全球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家央行宣布降息。新兴经济体往往率先感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今年2月7日,印度央行打响了降息“第一枪”,随后尼日利亚、乌克兰、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加入到了宽松货币政策阵营中。刚过去的7月,韩国、印尼、南非、土耳其和俄罗斯五大新兴国家先后下调基准利率。而在今天凌晨美联储宣布10年来首次降息的数小时内,巴西、阿联酋、巴林和沙特紧随其后,韩国央行行长李柱烈再一次暗示存在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

发达经济体也未能例外。5月8日,新西兰联储实施了自2016年11月以来的首次降息。6月初,澳大利亚宣布降息25个基点,并将基准利率降至纪录低点1.25%。澳洲联储主席洛威暗示,必要时将准备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

这些也许并不是终点。未来会有更多的央行加入进来。欧央行上周在利率决议中将前瞻指引调整为“计划将基准利率保持在目前或更低水平至少到2020年上半年”,并开始评估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的选项。英国央行将在8月重新评估脱欧和贸易风险,并保持政策灵活性帮助英国完成脱欧期过渡。加拿大央行可能在10月大选后考虑降息选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7月23日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年内连续第三次下调全球增速预期。报告称国际贸易紧张局势使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支持美联储、欧洲央行和几家主要新兴市场央行近期立场转向鸽派的做法。

保险式降息背后的美国经济

在最新政策声明中,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活动一直都在以温和的速度增长,就业市场仍保持强劲,但企业固定投资增长持续疲软。鲍威尔称,降息是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下行风险,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尽快达到2%的通胀目标。他强调此次降息是周期中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新一轮降息周期的开始,未来货币政策将取决于数据和风险。

现阶段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冷热不均,占到美国经济超70%的消费者表支出和零售销售表现不俗,美国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年内新高。但制造业和房地产市场则面临考验,美国7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为50,创118个月最低,暗示制造业的商业状况处于停滞状态,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6月制造业指数报51.7,刷新32个月低点。占到市场交易量九成的美国6月成屋销售环比下滑1.7%,连续第16个月回落,圣路易斯联储发表报告称,各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热度都在降温,其低迷程度与上世纪90年代及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前夕类似。

事实上,如果对比1995年以来四轮降息周期开始前的经济表现,现阶段的风险并不是最高的。从就业市场看,美国的失业率处于近50年低位,初请失业金人数四周均值表现好于1998年和2007年。占到美国GDP 12%的制造业有所放缓,与1995年和1998年类似,当时美国经济正面临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考验,如俄罗斯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但真正的衰退发生在2001年。

1995年以来降息周期前夕美国经济表现(资料来源:refinitive datastream)

此外美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今年参与美联储压力测试的18家金融机构全部获得通过。美联储负责行业监管的副主席夸尔斯表示,压力测试证明美国银行业资本状况良好,金融系统在极端条件下能够保持韧性。

牛津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家博斯特扬基奇(Kathy Bostjancic)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联储需要降息来对冲全球经济产生的“乱流”对美国的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经济软着陆,并刺激通胀温和复苏,整体而言美国经济的衰退风险并不大。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认为,美国经济表现出韧性,降息将有助于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美联储当前是言论更鹰派,行动更鸽派,相对于利率调整,更关注于资产负债表的健康,这也是带动美国经济脱离次贷危机的根本。如果宽松预期不能阻止美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中期需要关注美联储从“预防式降息”向“衰退式降息”切换的可能性。

全球货币政策转向效果有待考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为市场和金融体系注入了天量的流动性,然而近十年经济结构的变化令宽松预期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变得有限,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低增长和低通胀的经济环境。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经济学家胡弗博(Gary Hufbauer)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造成通胀低迷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全球性的产业竞争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提升都对产品要素的价格形成打压,同时央行释放的资金进一步推升了非银体系的杠杆率,未对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更多实质性利好,经济动能降温也不利于通胀回升。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在巴黎出席纪念布雷顿森林体系75周年纪念活动时表示,由于通胀被多种因素锚定,随着中性利率逐渐走低,政策利率空间越来越小已经成为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风险。另一方面,全球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容忽视,金融危机传播性突显出各国经济、金融和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贸易和商业信心等渠道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状况,需要将此纳入到政策决策的考量中。

不过重振经济仅靠央行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Jens Weidmann)所言,央行没有拯救经济的解药,货币政策可以影响价格,也可以在短期内影响经济活动,但却不能创造经济的增长。候任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今年4月在出席IMF与世界银行2019年春季年会时建议刺激经济要“三管齐下”,货币政策不能是唯一的武器,还应同时进行结构性改革并通过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依然前路漫漫。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