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退群、制裁、挖角一气呵成,俄罗斯被逼到墙角为何如此淡定

第一财经 2019-08-04 17:09:02 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盛媛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声明中表示,新一轮制裁将阻止俄方从“与美方的双边商业活动中获得数以十亿计美元”。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向俄罗斯总统普京致电对俄国内山火深表同情后没多久,他又“变脸”了。

当地时间8月3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就俄罗斯前特工中毒案,美方决定对俄方追加第二轮制裁。

2日,特朗普已签署这份追加制裁的行政令。该制裁在通知美国国会后,将于15天后生效。

“制裁”与“反制裁”恶性循环

此次制裁的缘由依旧是去年3月初发生在英国的俄前特工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及其女儿的中毒事件。当时的英国政府认定这对父女遭俄方“下毒”,并驱逐了俄方外交官,随后美国等多个西方国家支持英方,同样也宣布驱逐俄外交官。而俄方一直认为这是英方的“栽赃”,并对等驱逐了英美等国的外交官。

令外界没想到的是,一年多后,因此案英美等国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再起风波。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奥尔塔格斯在声明中介绍道,本次制裁的内容包括美方反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向俄方提供任何贷款、金融或技术支持;限制美国的银行购买俄罗斯国债;限制向俄出口可能用于化学或生物武器项目的制品等。

目前,IMF已不再向俄罗斯提供贷款,而世界银行也限制了与俄罗斯开展新的项目。

去年当俄特工中毒案发生后,特朗普政府就已针对此事对俄进行过制裁。当时的制裁分两步走,比如要求俄方在不再使用化学武器的基础上,威胁制裁俄对美出口产品、降格美俄双边关系等。不过,当时更为严苛的第二部分制裁并没有落实。

其实,自乌克兰危机以来,美俄关系已陷入“制裁”与“反制裁”的恶性循环中。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2014年来,美国政府先后发动了十多轮对俄制裁,制裁的理由除了“乌克兰危机”,还有叙利亚问题、俄涉嫌“干涉”美国大选以及当前的俄前特工中毒案。仅去年一年,俄罗斯就遭遇了5轮制裁。而俄罗斯方面先后有140多位政府高官、商界人士上了美国政府的制裁名单。

在特朗普政府对俄罗斯施加第一轮制裁后,当时俄罗斯的股债汇出现了“三杀”,卢布对美元汇率逼近2年来的底谷。而受影响的俄企占俄经济总量的70%以及俄劳动人口的40%。

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奥尔塔格斯在声明中表示,新一轮制裁将阻止俄方从“与美方的双边商业活动中获得数以十亿计美元”。

而美国政府的一位高官匿名对媒体表示,其实美国政府在实施制裁方面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例如,美财长姆努钦去年搁置了一些议员针对俄罗斯债券提出的制裁措施,因为此举可能会对俄罗斯以外、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其他市场产生溢出效应。”他说。

俄冷淡回应

目前,俄罗斯方面对此轮制裁的反应依旧与此前多轮制裁时一致:冷淡与不屑。

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8月2日说:“可悲的是,由于那些只把俄美关系当成美国国内政治斗争工具的人的需求,残存的所谓俄美伙伴关系正成为牺牲品。”他还表示,俄罗斯已经适应了美国的制裁举措。

俄资深议员、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副主席贾巴罗夫对此表示:“俄罗斯已经能够自给自足……这些制裁不会对我们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威胁。”

截至第一财经记者发稿时,普京尚未就此轮制裁做出回应。不过,在去年年末的记者会上,对于制裁对俄经济的影响,普京曾表示:“俄罗斯历史上多次遭受制裁,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是担忧俄罗斯不断增长的实力和竞争力。事实上,俄罗斯经济已经适应了制裁新常态。”

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1.8%,失业率从2017年的5.2%降至4.8%,全年通胀率维持在4.1%~4.2%。

美方正式退出中导条约

在此次对俄罗斯挥舞制裁大棒的前一天,特朗普政府正式退出了旨在阻止全球陷入核战争的“阀门”——《中导条约》。

该条约是1987年由美国和苏联领导人签署,条约规定双方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及其发射装置。

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启动退约进程,并一直指责条约终结的责任完全在俄方。

俄外交部2日表示,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是一个严重错误,并驳斥所谓的“俄罗斯违约”了。里亚布科夫表示:“这是美国自身为了发展中程导弹的借口。”

一边是为自身发展新军备松绑,另一边,特朗普政府还不断向盟友吹风,向那些愿意放弃采购俄罗斯武器的国家提供资助,而那些继续向俄罗斯购买武器装备的国家可能会遭到美国制裁。

目前,欧盟中的斯洛伐克获得特朗普政府的5000万美元用于采购直升机,克罗地亚则拿到了2500万美元购置步战车。而已从俄罗斯购买武器的印度、土耳其均遭遇了特朗普政府相应的制裁措施。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