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纷争之下,有些暗涌可能更值得关注。
据媒体报道,2019年7月下旬,OPPO与英特尔签署专利转让协议,其中58项核心专利覆盖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领域。
此外,OPPO还收购了爱立信超过500项专利,涵盖美国、欧洲、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欧洲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正是包括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海外市场拓展的重要阵地。
而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举措,背后可能是企业一些更大动作、更大变化前的先行棋子。
比如全球市场的争夺,比如5G时代的竞争,这都是最核心的企业将都会面临的大动作、大机遇、大变化。
喊得大声,不如走得沉稳。
稳步布局,重码专利
2013年12月4日,国内4G牌照正式发放,新一轮智能手机换机热潮即将来袭。就如同今年,在2019年5G元年之后,可以预见的2020年的5G环境浪潮将扑面而来。
不过当时,包括高通、诺基亚、爱立信等在内的传统通信巨头,在2G、3G和4G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布局,使得众多国产智能手机都面临不小的专利成本和市场压力。
在国内,由于迟迟未能与高通达成专利许可协议,部分国产手机厂商甚至被高通诉至法院。
2016年6月23日,因长期拖欠高通专利使用费,魅族被高通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索赔5.2亿元。
而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小米、vivo和OPPO等也遭遇了来自专利诉讼的考验。
那时是国产手机品牌第一轮出海潮,纷纷“交了学费”。
比如,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爱立信所拥有的Arm、EDGE、3G等相关技术等8项专利,小米在印度被爱立信诉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可以说,国内外市场此起彼伏的专利诉讼,让众多国产手机厂商真切意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性以及专利布局的迫切性。
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最近几年国家的专利统计数据显示,除开一些国字头的大型企业,前10名里,华为、中兴、OPPO等就已经是常驻企业了。
抢占5G先机
回顾通信行业或市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对国产厂商或行业来说,“受制于人”是横跨2G至4G等三代通信技术的共同症结。
当然,也必须看到,“受制于人”的领域也在逐步缓解,从最初2G时代的产品和技术均“受制于人”,逐渐缩小为3G和4G时代主要在技术方面“受制于人”。
直到等来了5G,这种局面才有了大幅改观。
德国专利数据库维护公司IPlytics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全球5G相关应用的标准必要专利中,中国厂商占比超过34%,这个份额比4G专利增长了50%以上,而日本和美国企业的专利申请比例则与4G时代相比有所下降。
简单说,在5G时代,由于中国厂商的技术贡献占比大幅上升,使得整个行业或产业从过去单向的“受制于人”有望转向“势均力敌”的动态平衡。
纵观目前的5G局势,已经成为全球性竞争和为数不多的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
简单说,谁能更迅速地在5G领域拿出更先进的技术、布局更关键的专利,谁就能在5G这场“长跑”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5G将至,它会是许多小厂商的凛冬,也将是另外一些企业的风口。
可以预想的是,当5G普及之后,一些企业通过数年积累,能够对行业输出技术、标准,加强研发和专利布局的战略算是走通了。
一方面,既能确保自身在各国市场拓展时,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外输出标准或技术,建立了行业影响力。
而这才是智能手机厂商的“正道”所在。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俊慧看网谈法”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向上下游渗透,试图牵引产业链构建一套新的影像标准。
1-2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4690.5万部,同比增长1.9%,其中,5G手机4161.9万部,同比增长7.6%,在同期手机出货量中占比88.7%。
此次实施办法更好借鉴国际经验并兼顾中国国情,有望激励全球新药更早在中国上市,鼓励药企拓展新适应证,引导国内仿制药企填补国内临床应用空白。
小米认为,未来三至五年,中国手机市场会彻底形成分化格局,头部企业越来越强。
2024年,Xiaomi SU7系列交付量达136854辆。同时小米将扩充产能,保障交付,全力冲刺2025年小米汽车交付35万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