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OPPO、vivo这两个手机圈的巨头,把目光投向手持影像这块蛋糕时,业内调侃道,大疆的“好日子”或许要到头了。
近期,OPPO对市场传闻正式作出回应,称已启动新形态影像产品系列,计划于2026年内发布。而消息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vivo方面,相关产品线也已启动半年以上。“产品将对标GoPro、大疆等产品主导手持智能影像设备。”该人士说。
当下,手持影像市场虽说竞争者不算少,但基本是“小圈子游戏”。根据头豹研究院分析,全球智能影像设备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影石创新、大疆创新以及美国的GoPro作为“前三甲”合计占据了78.9%市场份额,而大疆则在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拥有着绝对话语权。
但随着手机厂商的入局,这一长期由少数企业主导的市场平衡或将被打破,手持影像市场的竞争格局迎来变数。
消费巨头“杀入”Pocket市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大疆推出的Pocket 3仍需要蹲点抢购。
第三方电商分析机构魔镜洞察相关报告称,在今年天猫618开启的首个阶段,大疆Pocket 3等天猫多个爆款单品已成交破千万。而在二手平台闲鱼上,记者注意到,Pocket 3全能套装挂出的价格在2899元~3788元之间,一些标准版Pocket 3标价在2000元~3199元之间,比一般的消费电子产品更为保值,租赁价格也能稳定在15元/天~30元/天之间。
但现在,风向变了。
先是影石创新的步步紧逼。上述机构数据中,影石创新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8.4%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35.6%,该公司的主要产品线覆盖全景相机、运动相机、拇指相机和手机云台,都与大疆的产品对应。并且,影石创新放话要在明年1月推出全景无人机,直接把战火烧到大疆的航拍优势领域。
去年,大疆创新的市场份额已从19.1%降至13.2%。而随着OPPO和vivo进入云台相机市场,大疆手持影像设备产品线无疑将会遭遇更加猛烈地围攻。
一位手机供应链人士对记者表示,“手机厂商切入主要是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增长机会,直播带动的视频设备需求还在发酵,手持设备拍摄的素材可以自动同步至手机,通过AI剪辑工具生成内容后直连社交平台,这种全场景生态能力是手机厂商的优势。”
“此外,手机镜头迭代的一些核心能力可以直接复制到手持影像设备上,数千万台手机的采购规模,或许能够获得其他厂商难以比拟的成本控制筹码。”上述人士说。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相关报告,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原材料的成本中,58.5%是摄像头模组,10.2%是结构件,还有10.4%的配件、3%的包材和3%的电池。摄像头模组包含镜头、传感器、软板和图像处理芯片DSP。此外,手持智能影像设备上游的核心组件供应商可分为三类:一是索尼、三星、佳能等CMOS感光模组厂商;二是高通、联发科等DSP芯片厂商;三是尼康、欧菲光、舜宇光学等光学镜头厂商。
换言之,手机与手持影像设备所涉及的供应链高度重合。曾有大疆投资人表示,“大疆能有今天,跟苹果供应链有很大关系,无人机当中很多零部件和苹果共用供应商,极大地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但让大疆头疼的还有来自于这两家厂商在全国各个地县级渠道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OPPO、vivo线下门店数量超20万家,覆盖三四线城市至乡镇市场。这种曾令华为也恐惧的渠道下沉能力,或许是它们能够争抢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的重要因素。
终有一战
不过,OPPO、vivo想在手持影像赛道站稳脚跟,也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要面临的是技术适配难题。尽管手机影像与手持影像设备存在共通技术,但二者的使用场景、产品形态差异显著。例如,运动相机需重点满足防水、防震需求,手持云台相机则对机械云台与电子防抖的协同效果有更高要求,这些需求无法通过简单“搬运” 手机影像技术实现。
更关键的是,在该领域大疆已凭借十年研发积累,在云台控制算法、机械结构设计上形成了深厚技术沉淀与较强专利壁垒。对于OPPO、vivo而言,若要突破这一壁垒,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研发成本。
此外,在业务拓展层面,OPPO对新赛道的策略一直表现保守。在过去发展节奏中,除了智能手表、耳机、平板等常规智能硬件类目外,OPPO曾尝试切入家电市场,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业务范围暂未形成更广泛的拓展。
而在核心的手机业务国内市场表现上,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间OPPO也承受了较大的市场压力。
具体来看,2024年第二季度,OPPO份额为14.6%,同比下滑9.8%,市场排名降至第六,第三季度份额小幅回升至14.7%,排名随之升至第五,但第四季度份额再度下滑,排名回落至第六,同比降幅约9%。进入2025年后,OPPO手机市场的整体走势逐步趋于稳定,但高端机型的市场表现始终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突破。
对大疆来说,面对不断涌入的对手,也开始有所行动。
目前,大疆也在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此前影石创新是全景相机的主要玩家,而在今年7月,大疆则推出首款全景相机。9月,大疆还推出Nano,这也是该公司在手持影像品类的延伸。
记者了解到,此前大疆进入全景相机领域,除了供应链成本方面有所助益,还复用了大疆天空影像、地面影像和麦克风收音方面的技术。从技术复用的角度看,这些消费级智能硬件厂商进入新的手持影像赛道,影响可能是长期,云台相机或不是最后一个吸引竞争的细分赛道。
而早期入局而形成的采购优势也给了大疆部署新战略的时间。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相关报告,短期上游产业产能还存在短缺情况,未来智能影像设备品牌玩家之间关于DSP芯片、CMOS图像传感器等核心原材料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可以预见采购量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行业头部玩家将有更强的议价权,造成行业有限资源向头部玩家倾斜的情况。
截至发稿前,大疆并未对手机巨头的动作作出回应。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依托于中国强大电子消费供应链体系而崛起的深圳厂商,最终比拼的焦点依然离不开对供应链以及市场风向的精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