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目前,长江也面临着污染、水电开发和调水“三大挑战”。
在今天(4日)下午召开的2019年《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上,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马军表示,在“三大挑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环境污染。
他说,全国40%的废污水被排入长江,虽然凭借着近万亿立方米的超大水量,长江干流水质优于中国北方河流,但太湖、巢湖和滇池,以及长江口的严重污染,都说明长江的排污已远超环境容量。
马军说,这些排放来自城乡污水和垃圾,也来自养殖、化肥和农药。沿江密集建设的重化工业园区,也带来了有害化学品和大量危险废物。
长江穿流中国地形三大阶梯,巨大落差也带来了巨大水能。马军说,在三峡之上,干支流上有数百座大型水坝规划建设,强度之高举世罕见。在带来防洪、发电等好处的同时,这些水坝也截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破坏了珍稀特有生物的产卵场和栖息地,对中国最为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损害。
马军说,新一轮的挑战来自调水。北京人每喝的10杯水中,有7杯来自长江。此外,很多长江流域的城市,本地水源因污染不得不废弃,也要靠长江引水来救济。污染湖泊及黑臭河治理,有时也需要通过调水稀释净化。
“一方面是跨流域的清水输出,一方面是更多废水排放,长江水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加。”马军说。
在长江沿线,环保执法人员通过水源地保护区现场巡查技术支持系统进行检查。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马军的说法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结论不谋而合。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此前也表示,“长江经济带资源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长江资源环境严重透支。”
环境部门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流域部分支流污染严重,滇池、巢湖、太湖等湖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单位面积排放强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环境治理方面基础设施欠账多,城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
此外,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区涉磷工矿企业污染较重,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总磷污染逐渐成为长江主要污染物之一。
监测数据显示,长江上游水库群加剧了中下游水量的不断减少。三峡大坝自建成运行后到2013年,宜昌站平均径流量为3753亿立方米,少了500亿立方米,十年间水量减少了一成。长江中游湖泊和湿地等生态退化问题突出。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立‘五大规矩’,包括生态功能保障规矩、环境质量安全规矩、自然资源利用规矩、产业环境准入规矩和环境责任追究规矩。”王金南说。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吕忠梅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也表示,长江流域是复杂的巨大系统,立法的首要任务就是理顺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并进行理性的制度化安排,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马军认为,当务之急不是进一步向长江索取资源,而是首先要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与长江的关系,遏制过度开发,让长江生态休养生息,实现人水和谐基础上的绿色发展。
晨光相信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创造可以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企业长期价值的战略锚点。
截至2024年底,科思创在中国投资超过40亿欧元
AI及“AI+”战略成为2025年全国两会核心议题,彰显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力扶持,并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
纺织业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活动周期长、回报不确定性高,科技经费投入在工业行业中相对较低。
纵观长江经济带各节点城市的国土空间新版总体规划,不难发现各地重要核心发生转向——从开发优先到生态本底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