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攻克卡脖子技术有多重要?辽宁60后、80后企业家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19-09-04 21:30:44 听新闻

作者:杨志    责编:任绍敏

伫立在沈阳中街的旧机器,从一种“文艺范儿”的角度,见证了老工业基地辽宁昔日的辉煌、过往数年转型的阵痛以及正在实现的梦想。

辽宁沈阳中街——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商场门前,摆放着一台高约3米、重约13吨的“旧机器”。机身上有一小行英文写着“匈牙利制造”,其余还有几行不能识别的外文。

商家在机器上贴了一张字条,大意是:为了寻找一款漂亮的机器放在这里,我们从钢材市场发现了它并用“重金”买回来。当年它一定为沈阳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令人好奇的是:它有怎样的经历?身价是多少?

当第一财经记者8月28日随高质量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沈阳鼓风机集团(下称“沈鼓集团”)的厂房时,在隆隆作响的大型机器间,赫然看到了一部与中街那台“古董”一样的机器。

它是一台摇臂钻床。虽然摆放在中街的那台“古董”没有明确考证资料,但记者查阅的一些公开报道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匈牙利产的大型摇臂钻床等设备进口,对当年各地的工业企业生产都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如今,沈鼓集团车间的摇臂钻床,已经是国产设备。

伫立在沈阳中街的旧机器,从一种“文艺范儿”的角度,见证了老工业基地辽宁昔日的辉煌、过往数年转型的阵痛以及正在实现的梦想。

攻克“卡脖子”技术有多重要

在沈鼓集团生产车间走一圈就会发现,这是一家从规模上看并不算大的企业。“我们有6000余人,年产值不到100亿元。”该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介绍说。

然而,他们的产品对经济和能源安全却至关重要。

沈鼓集团主要从事大型离心压缩机、大型往复式压缩机、大型泵以及工业汽轮机等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这些高端装备,因其作用是通过能量转换压缩并输送各种气体或液体,就像心脏对于人体一样,因而被称为“工业心脏”。

沈鼓集团以完全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替代进口,成为大国重器。 摄影/任玉明

始建于1934年并从事矿山机械制造的沈鼓集团, 1952年成为中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从国外引进大化肥、大乙烯、大炼油项目,并于1976年投资引进意大利新比隆的离心机设计制造技术,交给沈鼓集团。1982年沈鼓集团引进技术生产第一台压缩机后,开始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目前,沈鼓集团以完全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替代进口,成为大国重器。用戴继双的话说,沈鼓人专注于能源化工动力装备的“卡脖子”技术,60多年不动摇。

令沈鼓人津津乐道的成绩之一就是:国内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占有率曾经是“老外”占主导,而目前90%以上由沈鼓集团提供。

去年,习总书记多次批示不能出现气荒问题。为保证天然气的运输供应,沈鼓集团用6~8个月按期交付了16台管线压缩机,交货周期缩短一半。

戴继双回忆这个场景时欣慰地称,这些压缩机当时如果交给外国企业,有两种情形:或者短期内完不成;或者即便交付了机器,也会是天价。

这句话,道出了高端装备制造人决心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公司发展之路时,大连光洋科技集团(下称“光洋科技”)董事长于德海最常说到的,也是企业自主创新对节约资金以及时间成本的重要性。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款五轴数控机床传感器。这款传感器在5年前还需要从美国、英国进口,卖方要求不能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且单个售价70万元。“它的原料成本仅为2.8万元。我们现在自主研发出来,售价只有12万元,现在国外的同款产品就进不来了。”于德海说。

光洋科技成立于26年前,五轴数控机床是其代表产品之一。目前,公司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自我配套率已达95%。

光洋科技公司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自我配套率已达95% 摄影/任玉明

8月26日,第一财经记者来到光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实地采访。这里四面环山。该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为一座25万平方米的地藏式恒温恒湿厂房,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是目前国内机床领域投资最大的项目。

于德海说,光洋科技老厂区年产能为200台机床,新厂房建成使用后,年产能将达5000台。新厂房的投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一直困扰光洋科技的问题——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无论是沈鼓集团还是光洋科技的发展路径,都映射着辽宁“重点抓好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

2018年,沈鼓集团、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松机器人”)、大连冷冻机公司获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工业基地:从“老”到“新”

提起辽宁,人们想到更多的是老工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的确,“一五”时期,156项国家重点工程有24项落户于此;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产自辽宁;曾经创造了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枚导弹、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机床……

但是,辽宁过去数年也经历了体制机制转型的阵痛和各种困难挑战。如今的辽宁,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迈上新台阶。

“辽宁舰”入列、首艘国产航母下水,舰载歼击机、水下机器人、自行设计数控机床、自主知识产权燃气轮机、全身扫描CT机、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30万吨油轮、68吨自卸货车……在众多大国重器中,辽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辽宁说,要做好三篇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因此,除了以沈鼓集团、大连冰山等为代表的“老企业”升级外,还得有一批“新企业”成长起来。

沈阳无距科技成立于4年前。该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中科院,目前员工近200人,硕士、博士超60%。

无距科技创始人苏文博特别推介了他们的拳头产品之一:X50农业植保无人直升机。该农用无人机,单架次每小时最高喷洒面积达400亩,日作业面积达2000亩。

无距科技的拳头产品:X50农业植保无人直升机 摄影/杨志

“该产品2019年5月上市。估计明年5、6月可以登陆日本市场。”苏文博说,“虽然我们的规模还不大,但想去跟日本的技术拼一拼市场。”

新松机器人也是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写照。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已经在这里的车间实现。该公司副总裁张进表示,他们已经为全球3000余家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

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说,辽宁在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海洋等六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500余家,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上升趋势明显。

创新驱动战略成绩单

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是辽宁不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绩单之一。

沈阳、大连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称“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6年4月获批复。

两市聚集了辽宁60%的科研机构、74%的科技成果、76%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该示范区目标是,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

新松机器人也是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写照 摄影/任玉明

《辽宁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出台一年后的2018年,辽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500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辽宁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460.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0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

东北振兴、辽宁转型,有政策支持、有资金投入,人才支撑仍必不可少。这也是外界更关注的话题。

说到人才回流,王大南说,目前还没有具体数据,但从他们的观察看,已经出现一定趋势,在沈大尤为明显。

苏文博是位“80后”,毕业于中科院。快要结束在无距科技的采访时,他对第一财经记者笑称,一提起辽宁,就是工业基地前冠上“老”字;现在应该让大家来看看辽宁工业的“新”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