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以绿色创新培育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的新动能

第一财经 2019-09-10 21:54:27 听新闻

作者:陈雯    责编:任绍敏

需要寻求能够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目标,推动二者共惠共生的绿色创新思路和路径,即加快绿色创新,推动生态经济和企业绿色化发展,为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培育新增长点提供一条新出路和转型新动能。

受国际贸易、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区域性环保强监管等多重影响,长三角经济下行压力趋大,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及部分重化工材料产品价格上涨,都影响长三角作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目标的实现。

同时,环境风险依然较大,太湖富营养化尚未根本解决,水资源生态风险隐患加剧,重要水系水质改善不明显。污染排放种类日趋复杂,区域水气环境治理和改善难度加大。根据生态环境部《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太湖流域34个省界河流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仅为33%,较2017年下降11%。入长江水质也有所恶化,2018年1~6月,江苏省41条主要入长江支流45个控制断面中,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为53.3%,同比下降10.3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13.3%,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在全国9个重要河口海湾中,长江口被列为水质极差。

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目标

面临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未来经济增长若继续走资源粗放、环境污染老路,肯定难以维系。而以关停整治为主的环保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污染排放量,但过于简单粗暴的“一刀切”,遏制民生经济和产业链重要环节,增加了经济社会脆弱性。一旦遇到外部不可抗拒因素,对经济社会的损害作用难以估量。因此,需要寻求能够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目标,推动二者共惠共生的绿色创新思路和路径,即加快绿色创新,推动生态经济和企业绿色化发展,为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培育新增长点提供一条新出路和转型新动能。

将绿色创新作为长三角活跃增长新动能,将以人民为中心和生态优先的理念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绿色技术发展和制度建设,减少影响生态环境的工业投资,克服和纠正工业时代创新对环境的破坏,促进企业、产业和行业的绿色化,能够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加美丽健康的宜居生活生产环境;同时,推进生态经济化进程,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社会资源转化,使生态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更有甚者,绿色技术能够给予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技术与动力,与新兴技术的结合会带来更多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创新向经济生态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转变,而且能够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例如,沃尔玛、埃克森美孚、苹果等大企业领袖一致反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也在于担心影响它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与传统创新相比,绿色创新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创新过程中趋向可持续发展。

这体现了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并把“绿色化”、“生态化”贯穿到转型发展过程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维;体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特别是食品安全、蓝天净水等的期盼和节能环保市场的巨大预期;更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引导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助推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绿色创新四大路径

第一是推动绿色创新培育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新动能首先是构建绿色创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支持和产业链发展体系。

加强绿色创新的科技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整合长三角的资源环境、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研究力量,推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社会管理科学、生物化学技术科学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等多学科融合交叉,打造绿色创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以此为基础推动产业链创新。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水土气生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技术及设备研发及产业链体系、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的产业链体系等。

第二是建立促进绿色创新的精细化、精准性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环保管理制度,要杜绝“懒政”,改变“一刀切”的措施,提高施政精准性和精确度。尽可能将风暴式环保督查转化为常态化的环境监督,将环境监管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绿色创新和绿色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维护并促进产业链整体提升,并进一步构建支持绿色创新的低碳制度体系。

第三是构建绿色财政和金融支持体系。

绿色生态产品生产、传统产业升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等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相关的项目,引导区域绿色协同发展。运用多种财政金融手段促进资金投向绿色经济、产业、企业项目。探索建立区域性绿色金融机构,探索各种绿色金融工具在区域内的运用,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证书交易等。

第四是构建绿色创新的区域评价与政府考核机制。

研究建立并完善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约束,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导向,促进发展思维的生态绿色转型。支持率先探索生态资产价值化和经济化实现路径,尤其在自然生态农法技术、废弃物循环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应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知识教育推广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中央民盟生态环境委员会委员、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