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IMF:贸易摩擦正冲击金融市场,低利率环境将滋生更多风险

第一财经 2019-10-16 20:33:17 听新闻

作者:薛皎    责编:王蕾

此次报告更加突出了贸易争端对于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全球商业信心进一步减弱,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不断增加。

当地时间10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与世界银行的秋季年会期间,发布了半年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下称“报告”)。

与今年4月份时发布的报告相比,此次报告更加突出了贸易争端对于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预计全球商业信心会进一步减弱,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正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美国、欧元区等经济体相继开启降息通道,IMF预计全球低利率环境将比预期持续更长时间。

IMF担忧,宽松的货币环境虽然有助于缓解眼前的担忧,但也可能滋生长期的金融风险,一旦经济出现严重衰退,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能卷土重来。

低利率环境滋生更多风险

年初以来,贸易摩擦升级令本就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对于主要经济体是否面临衰退风险的讨论不绝于耳,各国央行纷纷转向更加温和的货币政策立场。

报告预计,从目前市场定价来看,利率将比年初预期处在低位的时间更长,这意味着约15万亿美元的未偿债务收益率为负值。

来源: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与6个月前相比,较低的政府债券收益率有助于缓解全球金融状况,特别是在美国和欧元区。”报告分析称,虽然较宽松的金融环境支持了经济增长,并有助于遏制近期经济前景的下行风险,但也滋生了更多的金融风险,并进一步增强了金融系统脆弱性,使中期经济增长面临风险。

事实上,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公司和非银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已有明显上升。极低的利率正迫使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投资于风险更高、流动性更差的资产来产生目标回报。

这些投资者成为非金融类公司最大的资金来源,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公司债务负担的增加。报告分析发现,在几个主要经济体中,偿债能力较弱的公司所欠债务的比例已相当可观,如果经济出现实质性衰退,可能会达到上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水平。

来源: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发达经济体的低利率刺激了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导致外债进一步增加。

报告显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外债中值已从2008年占出口比例的100%上升到160%。在一些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00%以上。在全球金融状况急剧收紧的情况下,增加借贷可能会增加展期和债务可持续性风险。例如,一些负债过多的国有企业可能会发现,如果没有主权支持,就很难维持市场准入和偿还债务。

报告总结称,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主要驱动力是贸易紧张和政策不确定性。因此,决策者优先需要解决贸易争端,明确经济政策,开发和部署宏观审慎工具,以应对金融脆弱性的上升。

“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解决公司脆弱性问题,同时通过加强监管和披露解决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最后要实施审慎的主权债务管理做法和框架建设。”报告中写到。

美元融资市场脆弱性或引发新一轮危机

在此次报告中,IMF深入探讨了非美国银行以美元计价资产的融资情况。 结果表明,全球美元融资市场存在不可忽视的脆弱性。

“尽管危机后设立的金融监管在诸多层面提高了银行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但美元融资的脆弱性放大了不利冲击,并对从外国非美国银行借入美元的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这些传导机制仍是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之一。”IMF在报告中强调。

具体而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仍然阴云不散时,总部设在美国以外的全球性银行(全球性非美资银行)开展的美元贷款业务,以及依赖于短期且易波动的批发融资模式已经成为了主要美元融资市场向外传导冲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报告在第五章中,构建了三个指标以衡量全球性非美资银行美元融资的脆弱程度,并描述了这些指标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表明,美元融资成本的上升对全球性非美资银行所在经济体造成了金融压力,并通过对其他经济体的美元贷款削减产生了溢出效应。

不仅如此,非美资银行美元融资模式中的脆弱程度越高以及美元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可以进一步加重融资成本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报告建议采取一些与政策相关的手段,例如与美联储的额度互换协议以及各国中央银行自身持有的国际储备,可以缓解问题的扩散。

此外,因为在转向其他美元借款来源或在寻求其他货币计价的贷款时往往捉襟见肘,作为美元贷款接受方的新兴市场尤其容易受到美元跨境贷款减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报告提出,这一结果也突显出了对非美资银行美元融资业务脆弱性加以控制的重要性。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