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自今年7月22日开市以来,到10月29日即将满100天,科创板百天的平稳运行留给资本市场的经验和思考还在路上。
科创板注册制从制度设计到市场运行都给A股市场带来全新的气象。根据9月上旬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中提出的12个方面重点任务,第一条就是充分发挥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一是坚守科创板定位,优化审核与注册衔接机制,保持改革定力;二是总结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稳步实施注册制,完善市场基础制度。
是总结,也是出发。在科创板开市百天的时间点上,总结科创板注册制试验田的成功和不足的经验,并向其他板块推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下一步科创板的意义所在。因此,第一财经发起了一次科创板开市100天圆桌讨论,邀请对科创板长期关注并有所思考的市场人士,回答我们关于科创板的百日经验与未来方向的5个问题。
圆桌讨论嘉宾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
1.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总裁 王承军
2.南方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权益) 史博
3.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总监 丁鲁明
4.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邵宇
5.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王涵
当然,我们的讨论不仅限于此,11月20日第一财经科创大会将在北京万达文华酒店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技为擎 创赢未来”,大会将邀请交易所、行业协会、科创板企业、券商和投资机构,更深入地探讨科创板和科创企业的未来。
圆桌问题四:科创板在挖掘“硬科技”企业方面表现如何?还有什么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王承军:
“硬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大,研发风险高的特点,因此“硬科技”企业主要体现为股东人数众多,主要以期权为激励手段,持续的研发投入导致企业持续亏损,未分配利润为负,政府补贴多等特点。科创板在制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上述特点,为“硬科技”企业的上市扫平了障碍。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关键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吸引外籍科技人才回国创业,并在科创板上市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安排。但由于一些关键领域限制外资进入,这些外籍人士无法直接持有科创企业的股份,给这些企业的上市带来了实质性障碍。建议科创板在审核实践中能够充分考虑这样一些企业的现实困难,允许VIE架构的科创型企业上市。
史博:首先我们定义“硬科技”不仅仅是指“硬件”公司,而是“硬核”科技公司,即不搞商业模式创新,不搞PPT创新,专注科技创新,专注核心产品的公司。从目前的的科创板再审企业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占比约三成,其余为半导体、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均是依靠科技创新来去驱动公司发展经营的公司。我们也看到申报材料的公司中,既有我国传统强项行业(比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的龙头公司,也有追赶行业(半导体、高端装备、新材料)的国内新兴公司,一些行业隐形冠军也纷纷出现在投资者的视野里。总体上科创板在挖掘“硬科技”企业方面表现是比较到位的。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战略性、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离不开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撑。无论是美国的“FAAMG”(脸书、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还是我国的“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知名企业都与资本市场的支持密不可分。科创板注册制成熟后,将带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并逐步推广,我们相信未来一个市场化的市场将吸引大量优质公司上市,并切实支持新兴行业发展。
邵宇:硬科技是有,但是它是不是够“硬”,而且自主研发在这里能够占多大比例更值得关注,因为未来自主可控、进口替代是大概率的一个方向。所以在这方面这样一些企业是不是能够满足这样的标准,而不是仅仅是普通的制造业,我觉得意义不大。而且因为科创板整体是定义在硬科技,所以它已经在筛选的时候把模式创新这类的排除在外了。
丁鲁明:在挖掘“硬科技”企业方面,科创板审核环节做到了严格筛选,目前有多家企业由于主营是广告或缺乏核心科技而被终止审核。后期的目标是在示范效应下,让科创板成为符合条件的国内高科技企业上市首选。
《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将临时提案股东持股比例由3%降低至1%,并规定公司不得提高提出临时提案股东的持股比例,为中小股东提案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创板ETF净值表现已经有分化迹象。
中国凭借其庞大的市场、人才规模、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有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科创板始终锚定“硬科技”定位,以创新引擎培育新质生产力,汇聚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强的科技企业,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
该基金将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