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科创板成为技术与资本之间的桥梁,推出创新且包容的制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向“新”发力的同时,“提质增效重回报”成为重要任务。
六年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科创板带着推动经济创新转型的使命乘风而来,畅通资本活水,浇灌科技创新。
六年来,科创板受理了960余家科技企业的IPO申请,其中580余家企业成功上市,板块总市值突破7万亿元,行业结构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形成了示范和集聚效应。成绩的背后,中国科技创新已遍地开花,科技投资成为一级市场的核心赛道,也成为二级市场投资的时代新主线。
科创板建设这六年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研发强度持续加码、资金活水持续灌溉之下,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中国部分科技创新从追赶者逐步成为超越者。
当然,中国科技创新的突围与超越仍旧道阻且长,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仍旧存在堵点难点,比如,部分热门领域资本过度扎堆,而某些“冷门刚需”遭到资本冷落。科创板的发展仍需要进一步破局。比如: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如何精准识别和判断科技型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商业前景,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等等。
过去六年,第一财经对科创板持续进行全景观察,并邀请专业领域的学者、企业家、投资人、投行负责人等共同探讨科创企业发展及科技投资领域的关键议题。
当前,资本市场逐步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纷纷通过优化上市条件、新设市场板块等制度改革创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包容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吸引力,以抢夺优质上市资源。
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试验田”的科创板,市场各方更加期待它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通过制度设计,吸引更多技术上自主可控、国家战略上“刚需”,能够突破“小院高墙”的硬科技企业挂牌上市,牢牢掌握住市场话语权与企业发展主动权。
就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前夕,证监会出台科创板“1+6”政策举措,上交所及时落地相关配套规则,提高市场包容性,以期更为精准灌溉科技创新。
而从市场层面看,虽然近年来内外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但多方维护下市场回稳向好,加上政策上积极变化,业界期待科创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定位更加明晰。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这个关键节点,第一财经再次推出《向“新”提质 第一财经•科创板六周年全景报告》,并邀请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寻找科创板乃至中国科技创新更优发展路径。
过往皆为序章,来日方值期许。科创板已经站在新的起点,继续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推动投融资协调发展,科创板定能向“新”发力,提“质”致远。
六年前,科创板应时代之需而生,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使命。六年后,科创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589家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今年2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以设立科创成长层为抓手,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推出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
“1+6”是一场从“审核逻辑”到“服务逻辑”的深层转变:过去更依赖“一刀切”的财务指标,现在更注重“分阶段、分领域”的精准支持;过去更强调“风险防控”,现在更注重“风险共担”——通过专业机构、老股东等“知根知底”的投资者参与,将市场风险分散到更具风险识别能力的主体中。
目前共有11家未盈利企业在IPO审核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