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进博会之后,新入驻的品牌数是前一年同期品牌数的1.5倍,这些新引进的品牌在过去一年产生的销售是前一年的6倍。”
京东海囤全球营销运营总监余荣华为第一财经记者分享了上述数据。首届进博会之后,余荣华切身感受到了变化,最直接的是国际进口品牌方的合作意愿变得更强,消费者有更多进口品牌和产品可以选择。
从泰国榴莲、新西兰奇异果,到澳洲牛肉、欧洲小家电……越来越多的全球消费品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进口品牌商也纷纷瞄准中国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而进博会为进口品牌商提供了一站式平台。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市场的成长性非常好,世界各国的知名品牌和特色优质产品,都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这么好的成长性。进博会为这些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打造了一个一站式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有大规模的采购商,除了大企业之外,中小企业的占比也非常高。这对于进口品牌商可谓一本万利。
对于众多进口品牌商来说,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厚潜力不仅仅是目前占据优势的一二线城市,还有更为广阔的中小城市甚至是乡镇市场。
大量进口产品的涌入,对于中国消费市场和中国企业有哪些影响?
赵萍对记者说,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之后,市场累计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国企业也会开始研发、生产和制造这样的产品,从而使中国的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同时,进口商品为中国制造商创造更多机会。例如,比苹果手机销售增长速度更高的是苹果手机周边的配件。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长期耕耘,给周边的配件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苹果U盘、蓝牙耳机、手机壳、手机贴膜这些产品市场,都是由中国制造商去填补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前所长任兴洲对记者说,进口商品多了以后,促使国内政策的调整,使进口政策更加完善。如今,中国的开放度更高,而且开放政策更接地气,更能落地。在进口品牌更加精准地寻找到用户人群的同时,也同样在助力满足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国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多家银行推出跨境结算、融资及汇率避险专项服务
“即买即退”政策的效果不仅在于流程简化,更在于精准击中了境外游客的消费心理痛点。
中国外贸的“含新量”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价值提升三个方面。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正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近期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多项措施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消费者信心。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消费领域的格局,为市场带来全新的变革机遇。未来,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将引领中国消费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